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风口浪尖上的出租车:个体经营或应为改革方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刘东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5-01-19 09:58 
核心提示:一方面是出租车数量不足,但另一方面,出租车公司却表示利润逐年呈现下降趋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多位出租车司机,过高的“份子钱”,收入不高,没有假期,迫使他们增加运营时间,以获得更高的收益。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出租车改革却突然站在了“风口浪尖”。

随着打车软件、专车等互联网催生的新形式、新业态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影响逐渐显现,出租车与“专车”之争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近期,已有北京、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陆续宣布“专车”违法或对其进行叫停及整治。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却频频发文,指责出租车行业中存在的重堵不重疏、治标不治本,靠垄断利益生存等深层问题。

其中,新华社1月10日发文称,破除出租车行业垄断各方已经呼吁多年,却迟迟不见进展。如今的矛盾,是多年顽疾的爆发,但也是行业改革的契机。与百姓出行息息相关的出租车行业,在民意期待和各方围观下,不应再拖延。

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及政府人士认为,出租车行业目前存在的争议,应该成为整个行业进行改革和打破垄断的契机。改革可以采取“负面清单”等模式,放宽行业准入,打破出租车行业中存在的垄断及特许经营,并逐步增加出租车个体经营的数量。

起因:“专车”争议

打车软件、专车等新方式和新业态,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冲击日益显现,近期则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目前,上海已经查获的没有运营资质的“专车”数量在20辆左右,其中,除了专车司机受到行政处罚外,运营公司也将收到上海交通执法总队开具的罚单。

上海市相关部门对外界明确表示,专车服务不能加入正规出租车序列,上海市实行出租车总量控制,目前上海出租车额度50000多辆,已经多年没有新的额度发放。而要成立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必须首先取得车辆额度,没有额度就没有资质。

官方的态度是,对于“专车”运营是否违法只看车辆属性,行驶证上没有营运资质的就是黑车,而对于专车司机的资质问题,上海市交通委表示,正在研究专车司机的资质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上海并非个例,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陆续有北京、沈阳、天津、南京、杭州、重庆等多个城市已经展开针对专车的“整治”甚至对其进行叫停。

1月6日,北京交通执法总队明确表示,由滴滴、快的、忧步、易到用车等提供的专车服务属变相黑车,并将大力打击用手机软件等从事非法运营的车辆。

交通部对此则公开表态称,肯定“专车”这一创新业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的作用,专车是创新模式,但是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进行专车运营。

背后:出租车数量不足

出人意料的是,“专车”之争却引发了对于出租车运量以及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关注,整治、叫停的背后仍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

对此,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运输管理研究室主任刘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专车”服务应该说受到了一定的欢迎,但要看到这个问题虽然表现是在“专车”上,但实际上根源还是在出租车上,人们在出租车上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教授王军也表示,在很多城市,出租车行业的管制有诸多不合理之处,已经无法满足现有交通需求。更应从大局着眼,引导新技术对出租行业加以补充。

以上海为例,上海2013年的常住人口为2415.15万人,而上海的出租车数量为49603辆(截至2014年6月)已经多年没有新的额度发放。此外,上海出租汽车平均运距从上世纪90年代约5公里增加至2013年的7.1公里,10公里以上车次占总服务车次比例从不足10%提高到20%。运距的增长导致出租车运转周期变长,供应显得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出租车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上海模式,即“公车公营”,出租车的产权与经营权统一并由公司规模经营,公司则从政府获得经营权,公司负责购买车辆、招聘司机,公司和司机是雇佣关系,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则由底薪+营收提成构成。

二是温州模式,即“个体经营”,这种模式也是国外普遍所采用的模式。

第三种是北京模式,即“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出租车公司从政府部门获得出租车经营权,司机则出资购车,承担运营费用,按月给公司上缴管理费。目前,全国80%的地区都在采用北京模式,司机不仅要出资购车,承担运营费用,还需每月给公司上缴3000-5000的份子钱。

特许经营以及严格的准入标准导致供需不平衡,使得“专车”应市场需求而生,但在出租车特许经营的模式下,专车要想壮大车辆队伍,在牌照限制下也很难实现。

上海市交通委社会宣传处副处长黄晓勇公开表示,面对有限的城市道路资源和市民出行需求,专车的出现也给交通主管部门提出了挑战,这会进一步推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脚步。(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