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资本 > 监管机构 >

适应金融监管新形势-探索银行发展新道路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姜欣欣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17 16:24 阅读:
核心提示:FTP是针对每一家分行的,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如果筹资成本很低,就增加盈利了。如果筹资成本很高,FTP利润被拿走,可能比你想象的利润还要低。其含义就是可高可低的,有正有负的。有的分行加上FTP利润,总利润多了,有的分行加上FTP利润,总利润反而少

 对银行业而言,近一阶段的国际金融监管重大改革是一个划时代变革。这同时意味着国内银行必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日前,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接受“领军人物”栏目专访,他基于管理实践中的切身感受,结合有关银行资本、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就商业银行

如何适应金融监管新形势,找准经营发展新契机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记者:近两三年,银行经营发展的约束日益增加。在您看来,除了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外,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改革是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陈小宪:是的,银行更严峻的挑战还在未来。2010年在G20推动下的“世纪金融大改革”,对全球银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监管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金融监管标准进一步强化。此次“世纪金融大变革”主要有三个重点:一是微观上强化资本监管。无论是国际的还是各国监管当局,都对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巴塞尔协议III还引入了杠杆率指标、流动性指标、动态拨备等内容。最主要还是严格资本要求。二是中观上扩大监管范围。新监管规则将强化对影子银行监管。影子银行业务不直接受监管制约,主要从市场批发资金运作,一旦产生风险,传染性很大,而且风险多数是让银行来承担。此外,还强化了对场外交易的资本监管,要求从监管手段上严格限制机构评级。三是宏观上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和逆周期管理。最典型内容是对“大而不倒银行”的监管。这次改革美国比较强烈,《多德-佛兰克法案》规定,出了问题就应该有机构去分拆问题金融机构,而过去这些金融机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巴塞尔协议III也增加了逆周期监管要求,提出了资本缓冲标准。
  
其次,巴塞尔协议监管标准进一步升级。短短二十几年巴塞尔协议已经从版本I发展到版本III,监管标准不断升级。巴塞尔协议II强化了监管标准和范围,好像很完美了,仍然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证明银行监管还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III迅速出台,全面提升了监管标准。第一,严格监管的原则更加明确。第二,巴塞尔协议III的监管要求“更广了”、“更严了”。所谓“更广了”是指这次协议除了对资本描述更清楚之外,对流动性、利率、声誉、资产证券化等风险都提出了相应资本覆盖要求。所谓“更严了”是指一是总水平提高了。二是一级资本提高了。三是资本质量最核心部分要求明显提高。巴塞尔协议III中明确提出核心一级资本比率4.5%,普通股加资本缓冲要达到7%。第三,对普通股股东的要求更高了。第四,巴塞尔协议III还有许多新内容需要银行适应。一是动态拨备和杠杆率监管。二是流动性指标。三是进一步明确了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多德-佛兰克法案》进一步树立全球监管新标尺,欧洲金融监管改革在争论中进一步推进,这些都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记者:这些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对于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会带来哪些启示?
  
陈小宪: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三点:
  
一是回归银行稳健经营的本源。国际银行资本监管的强化传导到国内则反映到贷款规模和总量的控制。这与资本的消耗有直接关系:一方面货币创造多了,经济面临通胀;另一方面货币投放多,将不断需要资本补充。所以,监管部门“一严一控”,既要求提高资本比例,又控制资本补充时间。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反映的是银行经营更多本源性的东西重新清晰地回到大家面前。这种约束是银行本身过去就有的,但有一段时间市场宽松,就忘记了。市场一回归到正常,这些东西就要求银行,贷款要有质量,要考虑资本消耗。
  
二是要不断推进资本管理的进步。上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业有几大进步,一个就是银行资本管理的进步。其实质就是银行体系是有约束的,而资本就是约束,就是本源。约束怎样体现呢?主要通过风险控制,即风险控制的进步。银行内在市场方面进步还包括营销、专业化体制。从上个世纪这些问题都已经呈现出来了,时隐时现。在这次金融危机推动下,问题就显得更加明显了。
  
三是摈弃中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偏见。2004年,我在《风险、资本与市值》一书中写到,中国的银行普遍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对银行规模的有限性认识不充分。2004年时大家还不能深刻理解何为规模有限,只要让放款,放多少都行。实际上,有限性的根源来自于资本约束。二是对银行风险必须要覆盖认识不充分。大家疑惑何为覆盖?放款不就可以么?三是对银行长短期目标认识不清。短期目标即当年的短期利息净收入,长期目标是银行远期现金流量的净折现值,也就是市值,这是我们要长期追求的。
  
监管要求越来越严,资本强约束时代已经到来,“贷款有理,多贷有功”等原来被认为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现在已经发生了新变化。
  
新环境下银行经营管理需要有新理念
  
记者:在新的监管环境下,银行经营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新的理念呢?
  
陈小宪:我认为,银行经营管理者至少要能够认识和运用以下四个基本原理:即三个损失(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和经济资本原理;资本覆盖与水坝原理;损失分布与风险曲线原理;风险过滤与RAROC和FTP的关系原理。
  
记者:对国内银行业而言,第四个基本原理风险过滤与RAROC和FTP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您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陈小宪: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实际上表现了银行明确的经营理念,它与RAROC和FTP紧密相关。
  
第一,关于风险过滤和RAROC。衡量银行收益的好坏,过去用的简单公式是收益/成本。这应该没错,有多少成本,赚多少钱,这个比率高,银行业绩就好。但是单讲收益和成本比是不全面的,无法在同一方法中同时把收益和风险进行考虑,选择最优方案。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信孚银行的一个风险管理团队提出了RAROC的原理,才使风险与收益平衡管理这个长久以来的金科玉律真正成为银行经营中的手中利器,并在上世纪90年代曾风靡所有西方银行。
  
RAROC用公式表示就是: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资本=(收益-经营成本-资本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这个公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追求过滤掉风险的真实利润。其中的经营成本很好理解,风险成本则等于∑每一笔贷款风险敞口(数额)×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计算出一个常量,这个常量就表示了风险成本,要进行拨备。
  
资本成本就更好解释了,消耗成本不同,收益就不同。资本成本一定比一般存款成本要高,因为资本是追求收益的。如果资本跟存款成本一样,股东就太容易了,往银行一存就万事大吉了,所以对于资本成本,基本道理是必须高于存款成本。
  
至于经济资本就是在一定置信度和一定时间内,资本要覆盖的非预期损失。也就是在一定置信度下,利用两个均方差来描述在一定时间内,各类非预期损失所可能产生的最大值。
  
RAROC的精髓就是告诉我们,银行追求的目标是过滤掉风险的利润。要在成本当中把已看到的损失减掉,在资本中拿出相当的数量对那些没有看到但可能发生的损失进行准备。中信银行追求效益、风险、规模的统一,追求过滤掉风险的利润,恰恰是现代银行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关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通俗一点就叫内部资金转移价,实际上它也是追求过滤掉风险利润的一种表现。
  
一是引入FTP符合现代银行经营管理需要。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首次引入FTP,主要用于描述市场风险,当时在风险理论上,可能要算很多Var值。但如果一家银行的分行相互割裂,都要有自己的存款,成本会很高。每家分行都面临两类风险:一类是资金错配型市场风险;另一类是单一对手信用风险。每个分行都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那准备起来就比较累了。假如一家分行存款100万,其中50万2天到期,还有50万2个月到期,30万1年到期,20万5年到期。现在贷款怎么放?要是就放2个月的话,那很清楚将100万全部放出去,要是2年,就只能放20万的或30万,然后再通过再融资解决。就像公共汽车一样,有下去的有上来的,但上面总有人,总要找到最低存款数量来保证才可以。如果每个分行都这样设想,那对于经营无疑是一种浪费。
  
如果成立了专门团队,采用FTP手段就可以专门应对市场风险,有效解决资金错配问题。这样分行就都融合起来了,市场风险有专门团队管理,同时资金错配的时间又在这里面进行交叉匹配,资金错配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少,就可以达到最优的经营状态。
  
二是引入FTP对于银行有四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FTP分离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FTP在同一类业务上给所有分行统一的资金价格,全行就从价格上有一个统一平台,每种产品是否盈利也具有了统一计算基准,这是FTP的第二条好处;FTP的第三条好处就是,既然它对每个产品能提供统一计算平台,对每个业务线衡量和资源配置也就有一个标准了;第四个好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奖勤罚懒效果。比如,一家分行的存款本来要付利息的,但只要把这20亿存款交给资金池,按30亿给分行计息,分行即使不放款也有利润了。另外如果有的分行存款一分钱没有,但贷款全是好客户,那分行放贷后就需要用放贷利差衡量了,要减除资金成本,比如说放款是5亿,资金是按3%成本收进来的,分行资金成本就也得3%或者再多点,因为要有市场拨备。通过FTP对分行甚至对个人的业绩标准就有了更科学的基础。分行管理水平低,加价就高,管理水平高,加价就低,总之有了一个标准。它描述的是为了防范市场风险必须加价节约资本,这是我们尊崇资本制约原理的体现。
  
记者:国内银行在经营管理的实践中是否已经开始运用这些原理?
  
陈小宪:上述原理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所强调的,也是国内银行必须遵循的基本经营准则。中信银行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针对这些原理采取了一些重大步骤,先走了几大步。2005年我们就提出了资本管理、风险管理问题,开始了经济资本试验,启动了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开发。2006年开始资本约束的管理工作。转移定价于2006年开始,2010年开始全部实施。总的看,中信银行引用资本约束的概念是超前的,否则面对当今的情况,我们会觉得很突然,甚至措手不及。
  
特别是中信银行FTP的考核全面应用意义将会深远的。原来传统的利润好计算,用FTP计算则是另一种景象,它包括了对资本消耗的补偿。我们2005年开始投入FTP工作,2006年FTP上线,2008年是20%应用,2009年50%,2010年100%应用。可以说FTP为我行下一步在价格管理上充分体现资本管理创造了非常好的基础。
  
FTP考核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考核经济利润=账面利润+FTP利润-考核资本成本(即,经营中消耗的风险资本量×资本价格)。FTP是针对每一家分行的,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如果筹资成本很低,就增加盈利了。如果筹资成本很高,FTP利润被拿走,可能比你想象的利润还要低。其含义就是可高可低的,有正有负的。有的分行加上FTP利润,总利润多了,有的分行加上FTP利润,总利润反而少了。FTP利润的执行为中信银行2011年强化资本管理打下了很好基础。银行总行要有三大中心职能:即管理中心、风险中心和决策中心。管理中心包括对业务的管理和人的管理,全面实施FTP就是为了引导分行更加重视资本消耗,重新衡量资本成本和收益,公平地使用现有资源,实现按照资本约束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资本首页导航

      监管机构上市公司其他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