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工信部加快物联网标准建设政策驱动新兴产业破冰(2)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0-26 14:26 
核心提示:多层面政策投入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新华社日前发布的《 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 》中指出,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偏重于市场驱

多层面政策投入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并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新华社日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中指出,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偏重于“市场驱动型”,国内则更贴近“政策驱动型”。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给予物联网政策、资金、试点等方面的扶持,多层面的政策投入已成为推动现阶段物联网发展的最强动力。

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关于“重要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部分均涉及物联网的内容。2009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2010年,物联网等新兴战略产业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专项基金管理办法》, 6月修订了《基本建设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了为物联网企业提供场所服务的贴息。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透露,针对物联网的整体发展,发改委和工信部已有一系列的规划。到2020年前,中国规划了3.86万亿元的资金用于物联网产业化的发展。

物联网越来越受重视,可以预见,未来相关扶持政策将不断出台。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响应,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加大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众多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在建设或筹建物联网产业园,其中以江苏、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实绩最为突出。

物联网细分领域应用崭露头角

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认为,2010年以来,随着政策扶持不断加强,中国物联网加速起飞,逐渐形成了发展物联网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领域也实现了初步应用。

不过,我国物联网应用目前还主要是政府买单。而且,除交通、物流、电力等行业以外,面向其他行业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较少,基于消费领域的需求尚未形成。

从长远考虑,应用先导,市场驱动依然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更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因此,以现有应用为基础,扩大应用规模领域,同时挖掘新应用潜力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实际上,物联网在细分领域的应用已崭露头角,虽然对多数人而言,物联网仍然比较陌生、抽象,但它的应用确实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安防、移动支付、智慧医疗等发展前景广阔。专家指出,物联网真正实现万亿级产业规模的时间节点可能在“十三五”后期。而从应用产业发展来看,“现有市场规模还不大的领域,恰恰是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包括智能交通、健康医疗、基础设施等。”

同时,物联网也对互联网、信息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业内专家表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业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可以说,今年是我国物联网发展从概念走向现实,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应用引领”的一年。不过,尽管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资金支持利好产业发展,但就其培育和发展而言,绝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战略性的眼光,也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不久的将来,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制定出台,中国物联网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理性、有序的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