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应用 >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分析

来源:chinacir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29 16:47 
核心提示:在这个不知道云计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做IT的时代里,各家IT公司基于各自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纷纷用产品祭出自己的“杀手锏”。云计算在中国的实际应用究竟如何?是否在中国真正落地?

在这个不知道云计算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做IT的时代里,各家IT公司基于各自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纷纷用产品祭出自己的“杀手锏”。一时间“云”令人眼花缭乱,令人目眩神迷。 

从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PaaS (Platform-as-a-Service,平台即服务)到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从公有云到私有云,尽管在国外,亚马逊、谷歌带来的云浪潮风生水起,但在国内,考虑到安全等问题,CIO对于云计算的应用还略显保守。

但自从中化集团内地企业“第一朵企业云”应用以来,七匹狼、汇通天下、香港铁路、台湾中华电信、淘宝、盛大等两岸三地的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实施云计算,各地政府更在高新园区建立云计算应用平台,以期推动云计算在更大范围内的应用……

在云计算概念之风刮过两年之后,云计算在中国的实际应用究竟如何?是否在中国真正落地?

云计算:从理想到实践

到底什么是云计算平台的理想?在5年、10年,甚至20年之后,云计算会是什么样的,给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云计算涵盖了云计算平台和云计算服务这两个概念,但是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你可以有云计算平台,以技术为主要的,服务为辅;有云计算服务,以服务为主要的模式,以商业模式为主要的推动力,技术为辅助的手段。

云计算带来的是巨大的计算数据处理能力,让成本变得更低廉。因此,云计算是信息社会的一次工业化革命,它将为个人、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

消费云服务

云计算服务和云计算平台未必非得有很强的关联关系,现在很多的互联网服务,甚至应用服务,仍然可以运行在非云计算平台上,也就是说可以称为云计算服务,但是用的不是云计算技术。同时,云计算平台也可以用来支撑非云计算服务的应用。比如高性能的科学计算,以前一直用MPI等并行计算的框架,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在研究如何把并行计算的框架在云计算平台上实现,而且能解决原来并行计算框架上的问题。

云计算服务将带来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多租赁式,可以提供给成千上万,上百万,上千万用户同时使用。既然已经叫云计算服务,为什么现在云计算还炒得这么热?用云计算平台及其支撑的云计算服务,才能真正提高服务效率,把它的规模变得非常之大,而且充分发挥服务能力。

二是高可靠性。传统IT系统里面一些常见的问题,第一是性能压力,数据宇宙的爆炸。我以前在雅虎工作,面临的数据宇宙爆炸的速度非常快,每年增长300%,不仅数据的总量,还有数据的流量。此外需求增加,尤其是随着物联网出现,每个用户的需求都在随时产生变化,应用程序如何去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怎么能有一种架构能够让它很快调整,这就需要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理想,最终要造出一个基于网络可扩展的超级计算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首先要虚拟化。VMware虚拟化是把一台机器虚拟成多台,云计算平台是要把多台虚拟成一台。

其次要透明。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可能随时随地坏掉,怎么建一个系统,不管底层出现什么变化和问题,都能保证上面的运营不受影响,也就是说底层系统对上层应用和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再次有弹性。随着业务增长,这个系统能平滑过渡,平滑增长,而不像现在的系统一样,先建一个,等有能力重新再建一个系统,把原先扔掉,再重新做。

第四是动态。最主要是适应现在各种IT业务、IT系统以及用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比如,亚马逊卖东西是有季节性的,尤其在美国,有一段时间销售量和流量是平时的5倍。我以前负责的雅虎财经网更是这样,每家股市总是在开盘之前半个小时,开盘之后半个小时,这一个小时之内流量极其巨大,随后就掉下去,到快收盘时,大家赶紧把今天买的股票卖掉,又会产生巨大的流量,怎么样调度资源,怎么样在非峰值的时候做其他的用处。

第五要通用。所有的计算资源其实有三种:通信能力、存储能力、处理能力,云计算平台就是把这三种能力在分散资源当中聚合起来,并以通用的接口,提供给上层应用和用户使用。

第六是绿色节能。我最近碰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中心案例,有客户提出,比如他在全国好几个地方都有数据中心,但是数据中心平均使用率不是特别高。他问有没有可能做到,有的数据中心在西南,有的在东南,有的在北边。而东北的电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特别便宜,能不能在那个时间段内进行适当的调度,让系统在那个时间段将负载主要放在那里,因为电特别便宜,晚上也比较冷,能减少因降温散热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我觉得这个很好,不光为企业节省成本,而且节省整个社会能源使用率,并进行适当的调配调度,达到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而改善社会资源利用效能。

云服务安全吗

云计算平台实现关键点在于,第一,云必须运行在网络上,必须是宽带网络,而且越宽越好。第二硬件匹配,我和台湾广达林百里先生聊过,他们现在硬件都是积木化的应变,以后不是说买一个刀片机,而是买一个小盒子,我这盒子里装一个CPU,剩下99个全装成硬盘,哪天不需要就把硬盘拔出来,装CPU。系统软件或者云的操作系统或是云计算平台也是可以积木化的。

构建云计算平台的关键是如何让系统去管理一万台甚至十万台服务器。这就跟管理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的公司是一样的。比如高效可信的管理传输,动态负载均衡存储管理,必须有分层结构,不可能一个人管一万个人,必须分成好几层等等,其实让机器管机器和人管人从原理上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会谈到云计算安全问题,云计算服务怎么去推广,考虑到数据的隐私性。正如大家所使用的电子邮箱,自己的邮件其实是最隐秘的数据,但是大家现在很放心地放在163、Google,没有人提出任何意见。举这个例子有一定的代表性,先是物理的聚合,比如在欧洲、美国有三个数据中心,在亚洲有两个数据中心,最后是一个整体,整个都是一个邮箱的平台。在每一个数据中心里又分成几块,有前端处理,有邮件存储,有邮件处理,按照纵向资源不同的整合,不同处理方式分成模块。最后有专用和通用的,比如都会用到分布式文件系统,都会用到分布式数据库,但是有一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到,比如数据挖掘、防病毒、防垃圾,这两个体系加起来就变成邮箱的整个云计算平台。既有通用的云计算平台,又有专用的。

很多人在说云计算带来的是便宜,没错,但得有一个条件,即在一定规模之上,它会变得很便宜。规模性不光让用户平均成本、总体成本、TCO降低,它还体现在云计算平台在性能、可靠性上,会根据规模变化成线性扩展的趋势。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安装时一定要注意,并不是传统的方法不能用,而是一定要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调节。

用于安全服务的云,像瑞星、360 都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其实大家最关心的是云本身的安全问题,比如原来云是建立在Linux系统上,用户不把系统补丁打上去,云也没有办法解决用户这个问题。云的规模很大,带来新的问题要注意,有什么新的机制能够尽快发现问题,尽快隔离问题?数据托管,数据放在别的地方,数据的私密性、安全性、可靠性如何保证?可移植性,这要解决,主要靠标准。最后是资源的动态调配,用户的数据跑来跑去,到底在什么地方,用户怎么监管它,中国的数据突然跑到美国,能不能监管?

云计算有瓶颈

云计算并不是万能的,至少在目前来说有三个瓶颈。

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必须可以拆分开来,又可以聚合起来,这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场合。比如有些科学计算并不适合用云计算。

第二带宽永远是它的瓶颈,再宽也不够,都可能用掉,而且带宽成本非常之高。

第三是技术问题,标准问题,法律问题。云计算现在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无论从技术上,比如说分布式数据库,我们做过比较成熟的分布式数据库,其他产品也都做得不错,但有个很大的难题解决不了,就是事务在分布式云计算情况下如何管理,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能解决,而且从标准上、法律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阿里云的电子商务云服务

阿里云如何来做水电煤的服务提供商?

在西湖国际科技大厦的办公室里,王坚端着饭盒接了一个电话后,早餐便推迟到了9点半,接下来几个会议,让他再也无暇早餐。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首席架构师、阿里云公司总裁,王坚预计到今年年底,阿里云将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他甚至乐观估计,阿里云的客户规模很快就会超过亚马逊。

这是最神秘、最低调的阿里云第一次主动对外发布消息。此刻,距离2009年9月11日“阿里云”成立不满一年,此前,王坚带领下的阿里云一直致力于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客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王坚带领阿里云掀起的一场产业革命即将开启。

日前,阿里云正在与阿里巴巴去年第三季度收购的中国万网正在紧锣密鼓加紧合作,中国万网服务范围涵盖基础的域名服务、主机服务、企业邮箱、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互联网基础应用。

这一次的变局引来了外界的一片纷纷扰扰之声,在王坚看来,这是一个必要的经验积累,他认为将软件变为服务的朴素想法在那时候便已经形成雏形。2009年下半年,当阿里云进入筹备期时,王坚看得很清楚,当时还曾经开玩笑说,是否“阿里巴巴通用计算公司”会更好一点。因为云计算和今天的电一样,都是到达一定规模后,提供的一种标准服务。后来思来想去,为了便于人们理解,还是取“阿里巴巴云计算”之名。

从阿里软件到阿里云的转身,在阿里云内部被视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阿里云的出现与阿里巴巴集团11年的经营不可分割。阿里巴巴、淘宝等公司都是国内电子商务领域数一数二的公司。多年的经营,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多多少少都沉淀下来了一些基础设施。通过阿里云,可以打通阿里系,为集团内部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并对各个平台上的商品信息、信誉体系、支付工具、用户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在王坚看来,这就是云计算形成的雏形。

“这就是我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别人看到有人在做云计算觉得有道理,而我们从骨子里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们也知道我们需要分享什么样的东西。”王坚表示。他无法想象今天一家企业什么积累也没有,连电厂怎么开都不知道,便宣称要开个电厂,为市场提供电的服务。而阿里巴巴先有了几家电子商务公司,知道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所有需求,再提供云服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意欲何为

当阿里云跻身云计算领域时,它已经算是个后来者。在这一领域,已经密布Google、亚马逊、IBM等公司,这些公司不仅亮出自己对云计算的鲜明理念,并已经对外提供云服务。不过,王坚认为,前期预热或者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培育时期。

而就目前的市场来看,目前还无人涉足,王坚对此有很清晰的判断:阿里云未来要面对的是中小企业等互联网企业客户市场,解决的是电子商务企业面临的问题。

王坚透露,未来阿里云将提供三项云计算服务:一是存储,即硬件的存储服务;二是计算服务;三是云服务的服务,即帮助客户实现与它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之间的互通服务。这三项服务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项都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云服务。他进一步解释,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未来,从建站、网站的即时通信、E- mail、搜索,乃至提供数据的分析等业务都可以交给阿里云。

在此之前,阿里云已经在为阿里巴巴集团内部提供云计算的服务,它为阿里巴巴提供图片存储的服务,为淘宝提供数据分析的服务。虽然不愿意过多透露外部客户的信息,但是,可以得知的是,口碑网的地图是阿里云的一项服务产品。在他看来,对于一家互联网公司而言,云计算是一个整体的服务,需要的是一系列组合的服务,当阿里云只能为某家公司、提供某项应用时,单独谈论这项应用没有太大价值。

在此,不得不谈论阿里云对于云计算的理解,王坚的观点是,当一家公司对外提供云服务时,必须满足三项必要条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云计算:第一、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规模;第二、成本一定要足够低;第三、提供的是云服务。当下,人们过多的谈论服务,而忽视了前两项必要条件。

挑战和机遇

当被追问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王坚引用了相关的数据,他谈到了全球有1000多万台数据中心的服务器都不是以云的方式工作,谈到了还有3000多万台服务器不在托管中心。对于这片新兴市场,他跃跃欲试的心情溢于言表。

当然,眼下并非没有任何困难。首当其冲的困难是来自技术上的困难。阿里云的计划是,先往前走一步,等大家使用服务之后,发现问题后再来改进。只要维持这个周期足够短就可以。而另一个很大的困难来自于,如何先将规模冲上去,将成本降下来,从而让客户留下来,这里的规模将不仅仅是客户的规模,还将涉及到技术上的规模。争取到这个时间后,阿里云将可以考虑做进一步的服务,从而将云服务变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当然,除了以上两项困难,最大的挑战还包括如何让客户通过云服务获得价值。

不过,挑战之下,王坚看到的是另一片更广阔的市场:今天没有操作规范没有规则,实际上对阿里云来说是一个机会,而且阿里云有能力建立这些规则。就目前来看,这块市场上的竞争者还未出现,很多跨国公司虽然已经进入这块市场,但是最终还是在出售产品,而对于亚马逊来说,它还没有开始为中国的企业提供云服务。而当下,阿里云已经与工信部一道,制定云计算的国家标准。

“年底以前我们将会对外提供服务,我们走的速度会很快。”王坚强调。

开发区的“云”

中国的开发区也在纷纷建立云计算中心,它们发挥着不同的效应。

自打2007年,“云计算”概念被推出以后,各大IT巨头纷纷投身其中,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跑马圈地。而在国内,以微软、IBM为代表的云计算服务商,则更多地看重企业云集、规模经济突出的各大地方开发区,期望以他们为基地,实现在云计算方面的拓展。

其实,所谓“云计算”,就是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的资源池,对其中的资源进行动态的分配,让资源可以像云一样自由地拆分、组合,再将其分发到用户终端,令终端按需获取服务。

而地方开发区有政府支持,可以迅速建立“资源池”,同时又不乏各类企业的终端用户,特别容易发挥云计算的优势,展现其通用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于是,从老牌的苏州工业园,到新兴的无锡科教产业园、营口沿海产业园,到处都留下了云计算的身影。

如今,各开发区孕育的云计算中心已日臻成熟,其角色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IT巨头们的试验田,还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和直接受益者。

许多城市的开发区建立了云计算中心,以此升级服务

磁石效应

苏州工业园是成立较早的开发区,1994年建园后,一直定位于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正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如今,周边开发区林立,自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对于苏州工业园而言,只有依靠转型,实现产业升级才是最为现实的选择。因此,苏州工业园开始引进和孵化更多的高科技和创意型中小企业,加速弥补之前的短板。

然而,在税收、办公场地、物流条件等硬件环境上,苏州工业园并不具备突出优势,所以,加速完成转型升级,只能依赖于软环境的完备。这时,云计算的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难想象,每一个进驻园区的企业都少不了要搭建一套自己的IT系统,从研发到投入使用,少不了费时耗力,再加上各种软硬件的投入和日常维护支出,一个项目下来,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元的花费就成为企业入园的固定成本,对于大多数新兴的中小企业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仿佛一个人安家落户,不得不先费心打井,以寻求稳定的水源。但如果苏州工业园区内有那么一家“自来水厂”,将“自来水管”接入到新落户的人家,让他们省去打井的时间和成本支出,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自然会为园区添加不少吸引力。

“风云在线在园区内的角色,就是这样一家‘自来水厂’。”江苏风云网络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经理穆亦飞说。这家2006年由微软与苏州工业园联合打造的 SaaS(软件即服务)提供商,经过数年孵化,不仅帮助软件企业转型开发基于互联网的云应用软件,还为其他企业提供云计算平台,帮助其实现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

这样的便捷为苏州靖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铁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的公司是一家提供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服务的新能源企业,刚刚入驻园区不久。他曾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算过一笔账,如果使用传统方式,仅软、硬件以及人员一年的投入就要花费20多万元,

而现在租用风云在线的云服务,一年费用只需7000多元服务费,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从提出需求到信息化系统正常使用,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时间,这在传统方式下是不可想象的。

按照穆亦飞的解释,由于风云网络掌握了多个典型行业的信息化模板,拥有很多已经标准化的云资源,使得风云在线更像是一个大型超市,企业需要信息化的产品,只需到超市的货架上选购,再自行按需组合,就能够享受到对应的云服务,甚至包括来自于微软、赛门铁克等国际原厂的相关服务。

借助在云服务上的优势,苏州工业园仅在今年前6个月就引进新能源、生物医药、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项目231个,实现产值560.9亿元,同比增长24.3%。

与此类似,无锡软件园、东营软件园,也通过与IBM共建的云计算中心,提供云平台,强化软件工程服务和软件技术孵化,降低软件开发成本,以此吸引到众多中小ISV(独立软件开发商)入驻园区。

由此可见,过去作为技术先进性标杆的云计算,如今已经转化为吸引更多高品质企业的磁石,正在开发区中显示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太效应

当然,云计算中心衍生出的云平台,在为开发区招揽企业的同时,也为自己寻得了更多的潜在用户和项目,享受着马太效应带来的好处。

不难理解,类似风云在线这样的云平台,向客户提交的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基于云端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客户按月为服务支付租金,本质上是为购买他们提供的长期服务分期付款。如此一来,企业借助云平台快速完成信息化部署,促使企业主营业务变得稳定、可预期,又可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研发、生产等环节,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云平台也因此与企业客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为推广其他的增值服务大开方便之门。从一般的业务流程管理,步入更高阶的建模优化、监控和分析,云平台可以从单个企业获取的利益越来越多。加之新入园企业的不断增加,云计算模式的便捷、低价还将继续打动更多企业投身云平台之中。因此,云平台的盈利水平获得大幅提高。

其次,在开发区的公共管理方面,云平台也开始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

比如,苏州工业园下属的苏州国际科技园内,各部门都构建了自己的IT系统,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令其招商部不能对各种信息做及时准确地处理,束缚了园区在策略上的快速反应,削弱了竞争力。(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