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其他 >

智慧城市:“智慧来自大数据”

来源:文汇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09 15:05 
核心提示:信息技术将改变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到城市中每个产业的生产方式,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智慧化”或“智能化”。对上海来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

信息技术将改变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到城市中每个产业的生产方式,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智慧化”或“智能化”。对上海来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值此起步之际,我们要“拨云散物”见“数据”,更要确立今后“腾云驾物”用“数据”的目标,“直取核心”。

大数据,一个必须关注的新概念

近日,美国奥巴马政府在白宫网站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提出“通过收集、处理庞大而复杂的数据信息,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提升能力,加快科学、工程领域的创新步伐,强化美国国土安全,转变教育和学习模式”。

其实,自2009年以来,从IBM、微软到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从IDC、Gartner到麦肯锡、普华永道和埃森哲,从《纽约时报》到《福布斯》、《财富》周刊,从《科学》、《自然》杂志到MIT的《斯隆管理评论》、《技术评论》,“大数据”(BigData)这个新概念已经被连篇累牍地探究,领先者们甚至已经在作实践探索。从此次美国政府对大数据正式高调力挺的举动中看动向,我们必须更关注、更深入地去认识和思考这个概念。

近年来,相关业界的领先者们多次预言,大数据将引发新的“智慧革命”:从海量、复杂、实时的大数据中可以发现知识、提升智能、创造价值。

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信息化让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更加美好;这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带来了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纷繁复杂的巨量信息,人类被淹没在数据信息的海洋中,常人的能力和常规的技术已经无法处理。幸好,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人与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将进一步革新,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整体结构将越来越具备“智慧”特征,我们也将能更“智慧”地利用信息,对世界和他人作出更加“智慧”的判断与回应。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以及交通、医疗、能源利用方式等等,都将随之改变。

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重“云”和“物”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建设智慧城市是理所当然的。《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实施时间已将过半,然而大家似乎都感到推进困难,难以找到突破口,那么瓶颈究竟在哪里呢?问题要从源头上找:如何科学理解、准确把握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实质?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技术活”,属于“信息技术范畴”——这只说了半句话。后半句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主要出自对大数据的处理,这才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

简单统计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行动计划》文本中,共出现了31次“云计算”、47次“云”、25次“物联网”以及31次“数据”。稍加分析,“云计算”和“物联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新技术、新产业;“数据”虽然也多次出现在计划中,但只有少数几次在讲到交通管理、金融贸易等个别领域时,指的是“对数据分析挖掘以获得智慧价值”,而多数地方提及的“数据”与大数据的思想内涵无关。不得不承认,我们在筹划智慧城市建设时,还远远没有重视“数据的价值”。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当然很重要,因为大数据要借它们来采集、传输、储存——我们要重视发展物联网技术,因为大数据要靠物联网采集获取;我们要重视发展云技术,因为大数据要用到云储存、云计算;但我们更需要“拨云散物”见“数据”。只有确立了“智慧来自大数据”的核心共识,我们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四两拨千斤”。

“从海量数据中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工具和技能”

在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发布大数据研发倡议的同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健康研究院(NIH)、国防部、能源部等6个联邦部门和机构承诺,将新提供超过2亿美元,用于大大改善“从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知识所必需的工具和技能”,并透露了多项正在进行中的联邦政府计划。或许可以说,美国人已经从国家战略高度在认识大数据并开始行动,而着力点不仅在于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更期待研发出大数据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以此加强创新竞争力。

建设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信息技术将改变城市的方方面面,从城市中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到城市中每个产业的生产方式,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智慧化”或“智能化”。“智慧来自大数据”——城市管理利用大数据,才能获得突破性改善,诸多产业利用大数据,才能发现创新升级的机会点,进而获得先发优势……有了云计算、物联网,但缺乏大数据分析处理的核心技术,智慧城市的“大脑”就不够发达,“智商”就不够高,能力就不够强。

对上海来说,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值此起步之际,我们要“拨云散物”见“数据”,更要确立今后“腾云驾物”用“数据”的目标,“直取核心”。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