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你准备好了吗?物联网已悄然走近我们

来源:电气中国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0-12 15:19 
核心提示: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专家论证,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召开部长办公会审议这一规划,如果顺利通过审议,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很快出台。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已经完成专家论证,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召开部长办公会审议这一规划,如果顺利通过审议,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将很快出台。届时,工业与自动化控制等行业将迎来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春,齐享5000亿元物联网“金矿”。

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开发应用前景巨大,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

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了推进TD与传感网的两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究,尽快建立“感知中国”中心。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温家宝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这标志着中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分别支持了一批RFID(电子标签)、传感器网络和智能传感器项目,金卡工程还启动了一批RFID行业(地方)应用试点工程,但目前大多应用项目是以闭环应用为主,规模化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0年3月9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成立。据联合工作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副主任张琪介绍,联合工作组将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加快推进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张琪表示,物联网涉及面广、影响大,从感知层、网络层到应用层,可谓无所不在。在物联网领域,标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虽然成立相关标准工作组,但各工作组专注于本领域,标准制订过程均独立开展,急需整合相关资源,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据悉,物联网“十二五”规划对物联网企业的政策扶持仍将集中于重大应用项目。 “十二五”物联网十大应用的重点领域分别是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工业与自动化控制、医疗健康、精细农牧业、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骨干企业或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的芯片研发、制造、封装与国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考虑到物联网产业的信息安全以及抢夺物联网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目标要求,芯片厂商被寄予厚望。

对于发展物联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移动[73.25 -0.20%]通信集团公司总裁王建宙在今年的“两会”上提出了5项建议:科学制订物联网发展规划;尽快建立物联网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标准,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出台支持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政策;推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与TD-SCDMA网络的应用结合;加强物联网应用的规模推广。

中国早在1999年就提出来了物联网这个概念。当时叫传感网。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以智能电网为例,智能电网必须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三大特征,而物联网则是实现这三大特征的重要推手,对提升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大环节的信息收集,信息智能处理,信息双向交流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产业被更多的认识、看好,业界翘首以待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的尽快出台。据一位参与规划制订的专家表示,规划将从四个方面对物联网产业带来推动作用。一是加快标准制定进度;二是国家级的研发中心和平台的技术研发投入也会加强;三是相关企业、产业园区可能获得优惠政策;四是下游应用也会得到扶持。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日前指出,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苗圩认为,物联网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如何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苗圩认为,一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掌握发展主动权。三是加强产业合作,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应用。四是发挥市场优势,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