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应用 >

中国云计算商务应用起步

来源:物联中国 作者:张立美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1-25 16:26 
核心提示:云计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亚马逊、微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企业,这些企业已从云计算的概念阶段走向了实际应用。而国内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少有具体应用产品面世。

说起云计算,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亚马逊、微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等企业,这些企业已从云计算的概念阶段走向了实际应用。而国内企业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少有具体应用产品面世。

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国内首款云计算应用平台正式面世,这标志着我国云计算技术正式步入应用时代。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储祥银表示,云计算是此次科博会的亮点之一,是与低碳经济、物联网并列的新理念新技术。希望各家企业通过科博会的平台将云计算技术进一步产业化,扩大其应用范围。

国外的云

云计算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迅速引起互联网和通信业界的普遍关注,各大公司纷纷根据自己的策略提出了发展构想,并着手进行内部调整和战略布局,希望能在未来的云计算产业链中占据有利位置。

中搜总裁陈沛表示:“目前,谷歌、IBM、微软等国外巨头正不断整合内部资源,推出符合云计算特征的主流产品,要么已开始细分市场,要么正试图建立自己的行业标准。”

据悉,2006年,谷歌正式提出“云”概念,通过一整套软件技术管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服务器,为网络用户提供快速、廉价、稳定的搜索服务。随后,谷歌又以应用托管、企业搜索等方式,逐步开放他们的云计算能力,试图尽快占据企业客户市场。

2008年,微软也推出了自己的软件加服务模式产品Windows Azure,这是微软的第一款互联网架构的操作系统产品,其底层也是基于全球数据中心的。微软的云计算战略,主要目标应该是习惯于微软操作系统的个人端客户。

亚马逊方面则通过弹性云提供Microsoft Windows、MS SQL Server、JBoss等服务器端产品的按时计费使用服务。注册用户使用虚拟机的方式实时配置弹性云的计算能力,并按使用情况付费。与谷歌类似,亚马逊的云计算战略也瞄准了企业客户。值得一提的是,亚马逊是目前为数不多的云计算业务盈利的公司之一,2008年就已经实现了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而包括微软在内的大多数企业,距离盈利还很遥远。

除以上三巨头外,IBM也没有袖手旁观。IBM推出“蓝云”计划,该计划基于IBM软件、系统技术和服务支持的开放标准和开源软件。随后,IBM牵头VMWare、EMC、AMD等30余家公司共同签署了《开放云宣言》,虽然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巨头均未签署,但该宣言已囊括了美国大多数云计算相关厂家,被认为是IBM向行业标准制订所迈出的第一步。

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云计算明显的赢利点,但各大公司未雨绸缪,已经纷纷开始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云计算领域仍处在战国之前的时代。各路诸侯或内部革新,或合纵连横,都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激烈竞争厉兵秣马,做好准备。

陈沛表示:“无论是建立行业标准还是实际应用,国内的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很简单的例子,目前国内任何关于云计算的会议,所举的成功例子都是国外企业,国内的例子几乎没有。”

中国云

虽然国内企业少有实际应用推出,但这并不妨碍国内云计算市场的迅速发展。

据悉,2009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达到381.5亿元,同比2008年增加了36.4%。越来越多的业内专家表示,云计算将是未来3-5年全球范围内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而随着云计算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将给相关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据市场咨询机构IDC调查报告显示,4年内,云计算将能为中国带来1.1万亿元的新业务收入。

面对迅速扩大的市场,国内企业正试图奋起直追将“云”落地。

陈沛表示,云计算应用实际上反映的是产业分工,计算、存储等硬件可以让IBM去做,国内的企业提供软件服务就可以了,传统产业搭建网站则不需要考虑硬件、软件、网络,这就是目前云计算商务应用的模型。

陈沛表示,目前,云计算的热潮已经席卷全球,我国也迎来了云计算的发展高峰。为了避免概念化的空谈,商务云更加关注于应用的落地性,以传统行业为基础,通过商务云平台以及合作经营模式为各类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B2B/B2C行业门户,让云计算在我国得到切实的应用,为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为云计算在电子阅读产业的成功应用案例,番薯网及其云阅读平台的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部署和领先应用实践尤其受到行业垂直领域的关注。番薯网首席执行官赵舸表示:“对于番薯网而言,云计算应用不是一个诱人的概念或未来的图景,而是一个鲜活的、正在发生的商业实践;番薯网携手电子阅读产业链伙伴共同打造的云阅读平台,目前已经开始为用户提供集图书搜索、多平台阅读、互动分享、购买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随着国内企业在云应用领域起航,可以预见,云计算应用将在未来几年的中国市场形成更为广泛的燎原之势。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