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其他 >

云CIO:云计算成本优势之争(2)

来源:IT专家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8-01 16:55 
核心提示:向私有云迁移则远比这更加复杂。在这之前,大多数组织机构使用一个应用程序,一台服务器,因此所有的折旧就被分摊至一个应用程序上。这样,对资本支出做出评估相对比较简单。现在年折旧率需要多个应用程序间分摊。

向私有云迁移则远比这更加复杂。在这之前,大多数组织机构使用一个应用程序,一台服务器,因此所有的折旧就被分摊至一个应用程序上。这样,对资本支出做出评估相对比较简单。现在年折旧率需要多个应用程序间分摊。

现今,使用计算资源的组织机构不愿意统一支付;毕竟,他们只是短期的使用。他们宁愿将资源整合起来做一个短期测试或者短期的业务计划而不考虑一个五年的折旧时间表?资源使用者者期待着支付基本的运营成本;毕竟这就是市场。 他们只想支付他们使用的而不关心是谁提供的。

IT组织机构坚定地为这一切作者准备,实施私有云并且为资源定价,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承认,事实上大多数的IT组织机构没有支持追踪详细成本的会计制度。

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资源消费集约型,根据使用情况支付费用,IT组织可以根据成本预算提供不同的私有云服务。这能实现吗?

这是事实每一个使用者都对应有一个投资者。每一个使用者都会很乐意只支付资源使用费,也一定会有供应者提供资源并且是按照需求也一定会有人拥有资产。对于资产的持有者,在报价中的关键是使用资产的百分比。 回到粗略的估计中,云计算使用的百分比为例子,很重要的一点是出售足够的时间―也就是充分利用资产。这就意味着IT组织机构需要在管理使用上变得复杂。这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以航空业为例其实施了先进的管理措施。

我听说一些人声称利用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那是因为大部分的应用程序是稳定的;也就是说,这些资源使用起来不会引起很多变化。因此,在私营云为提高使用率通常的做法是搭建起能使用闲置计算能力的云环境,从而满足某些高峰时期的需求。这种看法低估了应用程序吸收云计算带来收益的能力。

其一,由于支持高可变负载,应用程序组将开始创建更多此类型的应用程序。在这之前,得到这类应用程序的充足资源是很困难的,人们也就没有抱怨。现在人们将要开始开发可支持高度可变负载的应用程序。

第二种低估未来的观点是,它不明白组织机构行为的改变,在低需求时期通过挤压应用程序降低成本。Forrester公司的James Staten定性为“下降”也就是大规模使用应用程序或关闭资源降低云计算成本。这一方法使用者收益,但为供应者带来了麻烦。

最后,云会像过去那样利用基础设施主要是稳定和低增长,不明白价格规律是如何起作用的。如果云计算更加便宜,人们就会使用的更多。这就是我们在HyperStraus对将来的应用程序做出预测的原因。 这将影响使用和制定计划。并不是所有人和我们意见一致读一下对计划的评论就知道,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数据中心的中断。没有人会预测到什么时候会有第一个安装应用程序服务器的顾客。我们生活在一个数据共享的时代。云计算将要带来这种需求,快跟上来!(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