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移动云计算的三个模式与挑战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4-16 11:35 
核心提示:移动云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在商业领域常见的应用有工作派遣、日程安排、内部邮件、工作流程等移动企业管理相关服务,也有后勤、库存控制等移动商务应用。个人用户的应用一般是移动网络接入、电子商务(购物、移动支付)、娱乐等个性化的需求。

在过去的一年,云计算技术被认为是“网络的未来”,据赛迪顾问预测,2010-2013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91.5%。云计算的发展并不局限于P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云计算服务已经出现。移动云计算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云计算发展的主要推力,随着3G的普及,移动云计算将引来高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3月30日发布的通信业运行报告显示,1-4月份,全国3G用户净增3054.7万户,达到15897.1万户。

移动云计算有广泛的应用。在商业领域常见的应用有工作派遣、日程安排、内部邮件、工作流程等移动企业管理相关服务,也有后勤、库存控制等移动商务应用。个人用户的应用一般是移动网络接入、电子商务(购物、移动支付)、娱乐等个性化的需求。

同时,政府也在公共服务、军事等领域应用移动云计算,譬如:电子政府、电子健康服务、旅游业(电子地图导航、旅游定位服务)、智能交通、环境监控、战时通信等。

移动云计算的三种模式

在笔者看来,移动云计算主要有三种模式: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微云(Micro Cloud)和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

众所周知,计算机提供的服务会涉及三个部分:存储、计算、操作/显示。例如,播放一个视频,需要存储空间来存放视频,然后需要计算资源来解码,最后还要有显示器和键盘来实现影像输出和用户操作。云计算,就是让多个高性能的机器负责以上的其中一部分。笔者也是基于这种对任务的分配来界定不同的模式。

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

通过移动设备接入云端提供的各种SaaS(软件即服务)。常见的通过移动设备接入的案例有:为苹果用户提供数据存储和同步的服务的icloud、移动搜索服务、谷歌邮箱、谷歌地图、备份等。从这些上述应用来看,移动云计算经常被误解为单纯的SaaS,事实上,与之相关的各种数据处理也在云端进行的,而这个过程就涉及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服务。

那如何实现云端的智能接入呢?一方面是按需网络连接技术的实现,目前已经可以通过由大范围的无线接入技术支持的异构数据访问实现按需网络连接,例如:GPRS,WCDMA/HSPA(高速分组接入),LTE(3GPP长期演进技术),微波存取全球互通,CDMA2000,无线局域网络。另一方面是无线接入端资源的分配,可以通过终端的环境配置、网络节点,或用户端的感测器,减少无线资源的浪费并高效管理无线接入端的分配。

通过单一基于移动设备的自适应网络实现云计算的移动性,例如,利用个人移动设备的资源去提供一种虚拟的移动云——微云。在这种模式下,移动设备成为了云服务硬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使之无需接入互联网的云端,也不需要中央服务器,也能实现数据储存和处理服务。

目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Hyrax项目将Hapdoop运行框架移植到Android手机上。多台Android手机通过相互协作实现对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处理。该模式主要有两种应用:

第一,传感数据应用。智能手机利用其搭载的传感器(例如GPS,加速度传感器、光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指南针等等)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为应用提供查询服务。例如,利用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手机所采集的位置和移动信息预测当前交通状况。

第二,多媒体社交应用。多媒体数据包括智能手机利用麦克风、摄像头所记录的音频和影像文件,以及用户预先存储的音乐或者视频等娱乐文件。例如,用户输入一张图片或者一段音频、视频,应用从多个用户手机中寻找与用户输入内容最为匹配的文件。

但是,微云模式存在缺乏普适性的问题,一方面对储存及计算资源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数据存储和访问的过程缺乏优化。

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

这种模式将移动设备端正在运行的应用中部分或者全部数据存储和计算任务无缝透明地迁移到云端,以克服移动设备资源受限的问题。目前,手机应用需要的大部分数据储存和处理需求都是在移动设备上完成的,通过云端扩展的渠道,数据存储和处理可以在手机以外的云端实现,这样就克服了移动设备自身的局限性。这种移动云计算的模式通常被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或PaaS(平台即服务)。

移动计算因其集约性能大大提高了客户端在语音、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绘图、机器学习、计划和决策等的识别能力。但是,移动设备不足以应对大量的数据存储和处理的需求,同时,这些功能的实现耗电较多,移动设备会很快没电。

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控采用的就是云增效的模式,这项功能开始应用在智能交通领域。它由一套3D传输系统实现,根据不同位置的移动设备所采集的二维影像数据以及相应传感数据,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数据在完成编码后上传到云端,在云端完成储存、解码、3D图形渲染,最后以3D方式呈现给用户。

Cloudlet(小云)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云端为移动设备增效的模式。小云的主要思想是将移动设备上的计算任务迁移到同处一个局域网内的服务器。这种局域网内为用户提供计算服务的基础设施称作小云。与因特网上云服务相比,小云拥有高数据传输率的优点,从而减小用户响应时间。此外,小云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云端基础设施服务的短暂定制。用户使用前需要定制云端服务资源,使用后对该资源进行清理。

Cloudlet的优势主要在于它部分解决了安全性的问题,小云对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计算环境,以及用户计算环境与系统服务环境进行进行隔离,从而提高应用安全性。但Cloudlet也不是完美的,它只允许少数的用户在同一时间访问,同时,它的管理由商户负责,很多时候缺乏必要专业性。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