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剑指虚拟化 IBM全球KVM中心布局云计算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2-03 09:36 
核心提示:对于KVM发展而言,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是一项开放的虚拟化技术,支持云计算模块的构建。该中心是IBM在开放虚拟化领域的全球首个中心,其落成并投入使用旨在帮助中国市场上广大客户、软件开发商及合作伙伴更好的采用开放的虚拟化技术,以支持其云计算项目

如今,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空前重要,特别是企业都寻求虚拟化,利用数据中心虚拟化,通过高效部署虚拟化,更好的敏捷性、性能、可扩展性和简化物理基础架构等,推动了云计算的实施的高可用性。

11月28日,IBM以“安全高效 虚拟智慧”为主题在京举办了“IBM KVM(北京)卓越中心”揭幕仪式。该中心的成立旨在促进开放虚拟化与KVM的发展, 展示IBM及其合作伙伴开发的KVM解决方案, 提供技术资源以支持客户与合作伙伴的概念推广、培训和实证。

对于KVM发展而言,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是一项开放的虚拟化技术,支持云计算模块的构建。该中心是IBM在开放虚拟化领域的全球首个中心,其落成并投入使用旨在帮助中国市场上广大客户、软件开发商及合作伙伴更好的采用开放的虚拟化技术,以支持其云计算项目的发展。

作为OVA联盟的成员,IBM一直在开源开发社区中处于领先地位,以促进KVM与开放虚拟化的开发、鼓励开发基于KVM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的发展。此次IBM KVM(北京)卓越中心成立,业界众多开源厂商齐聚一堂探讨KVM发展。

据IDC报告显示,全球虚拟机软件市场在2012年增长到36亿美元以上,相较去年的30亿美元,获得16.7%的同比大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市场的增长远高于平均值,达到25.6%。IBM大中华区副总裁唐华表示,作为全球的第一家中心在中国的市场,可见虚拟化方面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的增长潜力。

IBM在开源Linux的领域多年耕耘。特别是有44年的虚拟化经验,无论在服务器主机到小机,到英特尔x86的平台,IBM在虚拟化、在开源的平台持续投放资源。通过KVM推广,在Linux上基于内核的虚拟机,帮不同的企业在提供安全性、灵活性、扩展性,用开源的Linux的平台走虚拟化的路。

IBM大中华区副总裁、系统与科技部总经理唐华、IBM系统与科技部系统软件和解决方案副总裁及业务线经理Kelly Beavers、IBM全球Linux和开放虚拟化总监Jean Staten Healy和IBM院士郑妙勤女士一起上台启动IBM KVM(北京)卓越中心。

携手众多OVA联盟成员推动KVM

在开放式虚拟化社区(OVA)和主要开放源码社区的全面支持下,现在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成为一种可行的企业级虚拟化替代解决方案。随着日益普及以及领先的性能和可扩展性,KVM拥有其他虚拟化解决方案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携手众多OVA联盟成员推动KVM

据了解,随着Linux的广泛应用及日益增长,在云计算领域的应用中,为KVM及相关技术提供了可观的开放源码发展势头。开放式虚拟化联盟(OVA)深入推动KVM发展,特别是IBM作为其中成,携手众多开源厂商在开放式虚拟化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

红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张先民博士谈到:“开放虚拟化与KVM为客户提供了另外一种获取虚拟化能力的选择,比如通过Red Hat企业虚拟化解决方案。能与IBM合作,并在刚落成的IBM KVM(北京)卓越中心展示基于KVM的Red Hat解决方案,将帮助客户以低成本获得企业级虚拟化能力,让客户迈向开放云之路。”

作为2011年9月加入开放虚拟化联盟,支持开源社区,Bloombase首席执行官Sean Xiang先生表示,Bloombase不断促进KVM与开放虚拟化的发展,通过采用KVM,我们已经显著提高了客户部署下一代安全云计算环境时实现的利益。

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的关键组成部分,OpenStack基金会主席Alan Clark先生谈到,KVM在帮助客户接受开源的云计算技术方面则扮演了先锋的角色,与IBM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云计算解决方案。IBM KVM(北京)卓越中心的落成向帮助本地客户部署云计算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可见,Linux经过企业十多年的发展经验,用以运行其关键业务应用程序。利用 KVM,现在这一优势直接扩展到虚拟化领域。因为KVM是基于Linux上构建,能够将Linux用于核心功能,利用内置的Linux性能、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优势。

深入沟通KVM如何市场扩展

从IDC相关报告可以了解,虚拟化渐入主流不断发展需要一个整体及端到端的推动,多虚拟化软件部署将成为一种必然,开源解决方案将成为一种成熟的选择,Open Stack云计算平台是增长力,特别在带动KVM在市场当中的增长。而在中国来说,开源系统已经成为拉动中国服务器增长一个最重要的增长引擎。IBM全球Linux和开放虚拟化总监Jean Staten Healy就在会上表示,KVM是开源战略当中的一部分,IBM携手HP、英特尔、红帽、SUSE行业伙伴广泛支持KVM发展。

目前大多数服务器依然是未经过虚拟化,尤其是云计算背景下创造了更多机遇。会后与

IBM全球Linux和开放虚拟化总监Jean Staten Healy和IBM杰出工程师及首席虚拟化架构师 Mike Day沟通了解,就目前而言,KVM在Linux服务器、企业混合管理程序、云计算和虚拟化桌面基础架构四大应用案例中表现突出。

对于KVM未来技术路线图是什么?IBM如何付诸实现?

KVM在可扩展性、性能和安全性等很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加入社区,进一步加强这些领域的发展,并且通过oVirt项目来开发开放源虚拟化管理。IBM制定开放源战略是为了促进Linux、Eclipse和KVM等常用基础架构技术的互操作性与开放开发标准的应用。

为达到这个目标,IBM在这个领域通过500多位程序开发人员,积极参与到很多开放源项目中,让IBM硬件和软件成为重要的开放源产品,让客户从开放源中实现切实的商业价值,为IBM创造更多的业务发展空间,帮助我们应对新兴市场中的商机。

而对于虚拟化而言,云提供商为何选择KVM而不是VMware或Xen?

IBM全球Linux和开放虚拟化总监Jean Staten Healy也谈到,

云提供商在寻求通过最低的单位成本来提供企业级质量的服务,以便能够为内部和外部客户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云产品。而KVM恰好能够为此提供最佳可扩展性和性能,它结合了一流的安全性,支持较低许可申请成本。不仅如此,IBM还为KVM提供广泛的云管理工具,包括IBM SmartCloud Provisioning和IBM SmartCloud Entry解决方案。

随着OVA联盟的成立,在虚拟化应用方面这意味着IBM会放弃VMware?

IBM表示,是为客户提供另外一种开放解决方案的选择,把Linux作为Unix和Windows的开放替代解决方案。通过IBM众多云端产品可以管理多个虚拟机管理程序。

而从产品角度来讲,KVM和Linux是共生的虚拟化管理系统,采用KVM这样的技术主要障碍是哪些?

IBM杰出工程师及首席虚拟化架构师Mike Day谈到,针对原有VMWare虚拟化方面锁定的工具上能够迁移或采用KVM,与现有的VMWare放在一起使用暂时还是有困难。IBM需要不断推动虚拟化联盟吸引这样软件的开发商共同创建生态系统。

另外,KVM针对Hypervisor在市场上,也是需要用户在使用上的信任,但IBM在某些市场上KVM并非Hypervisor的管理程序,通过服务器产品,以及在云上管理工具的整合实现云计算对虚拟化的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