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新一代数据中心和云计算

来源:博客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9-21 15:03 
核心提示:整个数据中心将从传统的烟囱式架构变为集约化的统一云平台,涵盖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多个专业领域,自动化程度明显增高,而原有的多地独立数据中心也呈现向全网整合的趋势,以便实现向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变。

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是全世界最多的,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5.13亿。庞大的用户数对互联网的存储和访问量有相应的巨大需求,需要互联网运营商提供更大的存储和服务器资源,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另一个是移动通信的发展。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我国手机用户已达10.19亿。移动通信的发展促使计算和存储向服务器端迁移,让用户通过轻量级终端通过互联网连接,即可享受到所需要的数据和计算服务。

在中国的数据中心建设中,电信运营商占据主要地位,但是以往的建设项目过于粗放,数据中心规模小、过于分散,造成运营商在数据中心的效率管理和成本控制方面投入巨大产出甚微。

相比之下,国外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相比国内要快很多,并且已经有一些企业实现了云数据中心的部署,其主要目的在于节约自身企业的运营成本,节能减排、简化自身业务发展流程。如亚马逊建立的电子商务云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减少自身在硬件设备等方面的需求,降低企业整体能耗,简化电子商务服务的操作流程。此外,富余的服务器设备及其它数据中心资源可以租赁给其他有需要的公司。为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国内运营商正在加紧部署云存储系统、实现IT系统优化、推动互联网业务整合,进而实现数据中心转型。

以网络为中心、以服务为提供方式、具有高扩展高可靠性、资源池化和透明化的云计算,在基础设施层面需要大规模分布式物理资源的支持,以实现虚拟机、虚拟存储甚至是虚拟网络。由此,整个数据中心将从传统的烟囱式架构变为集约化的统一云平台,涵盖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多个专业领域,自动化程度明显增高,而原有的多地独立数据中心也呈现向全网整合的趋势,以便实现向统一建设、运行、维护的云计算数据中心转变。

目前,数据中心扩建成为各大运营商的首选策略,以缓解由于网络多样化和智能化带来的数据激增压力,但是数据中心的发展不仅仅是增加服务器数量,按照云计算的要求,数据中心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首先,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云计算时代,需要实现统一运营,包括统一的业务受理、业务开通、服务资费、售后服务等;其次,端到端的应用维护要求打破分专业的竖线条维护模式,提高自动化程度,出现新的角色和流程;最后,在安全方面,用户信息存放在运营商提供的IT资源中,存在被窥探和篡改的风险,而且用户的不法行为操作会导致风险。

为应对以上问题,数据中心需要引入开放性的技术架构,以建立起平衡的计算模型、使用云系统并且统一网络接口,实现网络的融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简化数据中心系统架构,降低运行维护的成本和复杂度。

数据中心的转型需要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在存储方面,要引入创新高效的解决方案,以实现存储过程中仅在数据写入磁盘时将存储空间分配给单独的应用,能够对重复数据或冗余的副本数据进行删减,并根据数据调用情况对数据进行分层;在网络方面,典型的虚拟化服务器所包含的8至10个千兆位以太网LAN端口和两个专用SAN端口,已经不能满足复杂化的网络需求,统一的10GbE网络接口已经出现;在能耗方面,自动调整的能耗管理体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安全性方面,“可信池”加强了从应用的用户接口到基本硬件的控制链条,能更有效地抵御基于软件的攻击。

经过前期概念的普及,云计算已经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当前,国内外众多IT企业都在寻求数据中心的新技术,以实现云计算的真正落地和数据中心的全面转型。

业界主流的x86服务器IT产品服务体系正在通过改进和提升,增强支撑云计算的能力。英特尔则宣布从IT系统的服务器、存储、网络等方面着手,抓住新一代的数据中心对软硬件方面的需求,在实现更开放、更具互操作性的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手段。

创新的数据中心技术能够为云计算的推进和实施带来巨大的机会,互操作性可以帮助运营商提升其数据中心的灵活性、性能和资源效率,使得运营商服务系统能够顺利地向云计算过渡。特别是英特尔至强E7处理器出现后,在扩展存储、高效存储方面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统一的10GbE网络接口和虚拟化技术也很符合云计算环境下用户对于网络的需求,其非常具备特色的智能节点功耗管理技术也直接为数据中心带来较低的能耗、人力成本输出,为未来的云计算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