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云计算 >

孙会峰:下一代数据中心演进及云计算应用创新(3)

来源:eNet硅谷动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1-10 13:11 
核心提示:第三点,就是个人和家庭,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应用,会产生大量信息的资源,再加上我们三网融合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个人和家庭对于信息消费和娱乐应用的需求,需要我们强大的I

第三点,就是个人和家庭,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包括物联网的应用,会产生大量信息的资源,再加上我们三网融合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个人和家庭对于信息消费和娱乐应用的需求,需要我们强大的IT手段,作为支持来提供。其中,电信运营商,IDC或者宽带网络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的云计算应用,会呈现一个比较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推动力。

下面介绍一下,大家都在谈云计算,云计算对于我们信息化的建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首先一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会产生一个变化,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传统的信息化建设,是有一个业务,有一个需求,建设一套系统,购买一套硬件,搭建一个运维的班子,这样的一种模式。而这样的模式,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是不经济的,而且运维成本比较高,而且很难做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也很难面向业务创新的需要,用我们IT来提供强大的支持。所以造成传统的信息化系统以烟囱式、割裂的信息孤岛来运行。而我们云计算的方法,会体现出以数据为中心,因为我们通过构建云计算系统之上的大规模的数据共享,业务的协同,可以为我们搭建更加灵动性的系统,来满足业务创新的需要。

未来如果信息大规模的共享,有可能催生出新的业务,未来谁掌握着数据,就有可能掌握着未来商业价值的制高点,因为大家都知道,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我们在2009年调研的时候,大家知道阿里巴巴做B2B和B2C,经过十年的发展,沉积大量的关于交易客户需求的信息。2008年之前,这些信息如何用,他们没有想好,就是用户消费习惯的信息,比如说出口到欧洲,那么欧洲的客户喜欢什么样的花色,比如说喜欢什么图案的碟子,就是在他们系统中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2008年之前,这些数据如何使用,他们没有完全利用起来。2009年以后,阿里巴巴推出自己阿里云的计划,就是想深度挖掘,经过十年积累的大量客户需求的信息,消费习惯的信息,然后再价值化,再卖给他的客户。因为作为一个去淘宝,或者去阿里巴巴开店的用户来说,非常希望了解客户需求习惯,针对这个产品市场在哪里。所以一旦掌握数据,有可能利用数据开发出新的业务。所以未来的信息化系统从以应用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就像我们的健康数据一样,如果掌握了13亿人健康的基本信息,在信息之上,我们可以开发出非常好的基于健康、保健的信息化的咨询产品的提供。

第二点,基于云计算应用模式的演进,业内讨论比较多,我们目前有私有云、公有云者行业云的概念,从中长期发展来讲,还是趋于公有云演进的方式,演进的步子长一些,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因为云计算的本质强调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我们既有私有云,由于行业的属性或者企业自身管理的体制所限制的。怎样来发挥云计算共有内在的特征,需要实现大规模的信息共享,但是需要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数据归属的问题。总的角度来讲,目前在搭建私有云、行业云,或者是企业云,当前来说,这个市场还是比较活跃的。基于公有云的应用,还是处于探索的期限,主要是在互联网行业应用比较多。

但是从长期的演进趋势来讲,我们认为是以行业公有云为主要方向进行演进。

第三,我们认为,云计算的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看到当前的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原因和本地的经济活跃程度和信息化幅度的需求有关系。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数据中心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土地成本的要求,对于运维人员的要求,运维成本的要求。我们认为,整个云计算的应用,可以把信息服务和信息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实现分离,就是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离客户比较近的地方,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基于这种应用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有可能向成本比较低的地方转移。比如说能源比较富集的地区,新疆气温比较低,能源比较富集,东北地区都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云的方式提供了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有可能造成一些新的特点。在云计算应用创新领域里面,一个是称之为垂直的行业,医疗、社保、光广电等领域,业务趋同性有很大的共享,更容易实现共享。

第二,就是大型企业的私有云,有给企业自身规模比较大,信息化的系统比较复杂,也有内在的业务创新的需要,对于IT传统的架构提出很大的挑战,这些企业,像中国石油、工商银行,都在采用新的云的理念构建面向下一代应用的业务创新的新IT的平台。

第三,我们认为就是城市和公共服务,以区域政府为主导。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公共安全、园区服务、电子政务等,以区域政府为主导,服务本地政府,或者本地辖区的信息的公共服务。

第四个领域,有前景的就是电信和互联网领域,我们刚才讲到,对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的需求,更大程度上需要电信和互联网的服务,需要内容创新,加上文化创意的产业,这种理念创新新的信息消费方式、信息消费的内容、信息消费的模式,来满足这些需求。

结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当前的云计算的应用,会有几点变化。

第一,2008年一直谈到今天的云计算,发展的特点发生了变化。第一点,由原来的政策引导转向市场驱动为主。因为我们看到从2009年、2010、2011年,更多体现为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对于这个产业的扶持政策和补贴,以及推动和示范。未来,我们认为推动这样的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的需求在哪里,我们能不能把握住市场的需求,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的推动力从政府政策引导向市场驱动为主。

第二点,业务创新源,从企业角度来讲,大家原来都是做IT企业,强调技术多么好,产品多么好。那么未来我们认为业务创新的最根本的源泉,在于用户应用的导向,帮助客户解决什么问题,客户才有可能采用你的方案和产品。

第三点,从竞争的焦点上来讲,从单一的应用向平台的构建来转移。那么大家都知道,为什么apple成功?是因为苹果从原来做硬件的厂商,向构建一个基于智能终端的平台转移,围绕着苹果之上的应用商店,包括第三方开发者,包括很多的应用内容,都是基于这样的平台。

所以,苹果呈现出很快的增长,通过饥饿式的营销,市场发展非常快。既然在消费领域可以做成,我认为云计算,在行业应用、企业应用也可以。我们看到,目前国内原来的曙光、浪潮,更多是卖自己的产品,服务器、存储或者解决方案,现在更多的搭建行业云或者城市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转型?就是由原来自己卖产品,到自己搭建平台,通过平台的搭建,团结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给客户提供持续的服务,来获利,这是商业模式的转型。所以云计算会造成整个IT的供应的模式,从单一应用向平台构建转型。未来谁把握平台,谁就有可能占领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这是关于云计算应用创新的想法。后面是我们的几点建议。对于在座的各位,主要是企业界的朋友,我们希望大家关注目前国家战略,战略性新兴策略以及云计算新业务,第二点,结合自己的行业经验积累,创新业务模式。第三点,更多利用行业的资源,展开多层次的营销,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第四个方面,因为整个IT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非常明显,我们提供单一产品的同时,看看有没有可能围绕着我们某一个产品,或者某一个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一家厂商的提供,也可以是联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提供,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我是来自于云计算专委会,也是依托赛迪顾问做了很多方面的研究,在2011年,我们应该是推出连续八本在云计算行业里面新的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的转移趋势,包括应用示范工程的战略,包括市场,包括企业云搭建的一些情况,后面也希望利用专委会的力量,共同推动我们国内云计算产业和应用的一些发展。我的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