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剧的发展与创新(3)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作者:乔玲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4-10-08 10:02 阅读:
核心提示:广播剧的声音有时候不能充分表达情节的发展,使受众理解有难度。可选择性不强,受众也不能自主选择。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泛滥,造成了社会的浮躁和粗制滥造,使广播剧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质量下降。三是广播剧的主创
广播剧的声音有时候不能充分表达情节的发展,使受众理解有难度。可选择性不强,受众也不能自主选择。同时,商业化、娱乐化的泛滥,造成了社会的浮躁和粗制滥造,使广播剧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质量下降。三是广播剧的主创人员错误性理解评奖,忽视广播剧的艺术形式,选材上没有脱离高调的宣传。很多广播剧的创作就是为了拿一个什么奖,忽视了受众,受众也不会买你的账。四是广播剧市场运作流于形式,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节目交换交易的市场,也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桥梁作用。

2.广播剧发展的契机

广播剧和所有的戏剧一样,成功在于一剧之本。回顾广播剧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是眼睛向外,电台业内的专职编剧可谓凤毛麟角。十年磨一剑,近年来,广播剧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创作力量,很多广播剧人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敢写、会写剧本了。这种令人欣慰的现象在全国很多电台都有,而且出现了很有实力、很具专业水平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编辑和演播人员。发展广播剧,不排斥外援,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力量,拓展广播剧人的发展空间。营造大环境,多给好机会,人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的广播剧创作队伍更具有奉献精神和创作热情,他们熟悉广播剧业务,出手快,成功率高。

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有人主张,广播剧应当搞通俗的、浅显的、娱乐的、无厘头的、搞笑的,广播剧走这条路绝对不比娱乐节目差。对此,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总监王锐则表示:“相对于市场而言,现在中国的广播剧更需要的是责任。”广播剧的发展,需要广播人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打开思路、不断创新广播剧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提高双重效益和协调机制,才能占领受众市场。[1]

三、广播剧的融合发展之路

广播剧不会消亡,至少在短期内不会消亡,那么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也要走融合发展的道路。对此,广播剧界的同仁们进行了很有益的探索。

1.广播与网站的融合

为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各个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媒体网站,广播剧应充分利用本媒体的网站,推介广播剧,加强与受众的互动。而在更高层级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也建立了广播剧专门的网站,打造中国第一广播剧门户。网站不断发布广播剧市场信息、产品推介、质量监督、运销服务、售后服务和管理仲裁等。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向各地的广播剧创作和编播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产品推介服务,提供全国各地包括新制作的优秀广播剧的目录、简介,以及策划一些五彩缤纷的广播剧推介活动,以此把广播剧的交易再向前推进一步。现在全国很多电台办的广播节目中,大多定位雷同、产品雷同,是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产业结构。其实,作为地方电台,希望能够实现以广播剧评奖与制作为核心的专业化分工,以及以广播剧资源利用为纽带的专业协作,从而使国内广播剧通过成熟市场跨区域经营和流动,使国内最广泛地区的听众收听到最好的广播剧,进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广泛的社会效益。[2]

经营好网站,实现广播网站的融合,最关键的还是看人流量和点击量。如果我们把行业内的这个广播剧交易和推广,最终做成向单个用户(即听众)推广的话,也就是把有限的目标人群无限扩大,这样,我们就可以按照盈利模式来运营了。我觉得,作为广播剧第一门户网站,对电台和听众两个终端都要涵盖到。通过网站功能设置,解决第一终端业务职能,比如像现在网站的广播剧评比、推广交易,这个很容易实现。而我们的核心其实是听众,如果能抓住听众,那我们就可以进行盈利化经营。(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5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