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三网融合视界 > 综述 >

三网融合:走出经济疲软战略选择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7-16 09:40 
核心提示: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而是生产方式的竞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章原标题为《三网融合:走出经济疲软的战略选择》

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同比增7.8%;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6%,12个季度以来经济增速首次跌破8%。我国政府对于2012年GDP增长率目标是7.5%,尽管高于我国发展目标,但根据我多年的研究与观察,从就业的角度,GDP增长率在8%—9%是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破8%不是好兆头,就业不容乐观。必须采取新举措,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加快三网融合的信息化建设,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促进经济转型,将是一种走出经济疲软战略选择。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我国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过程中存在的机制体制、法律建设、信息安全、市场风险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发达国家运用空天、空地、空海一体化信息融合技术占领世界一块又一块高地,超音速、超视距、超机动的精准操作技术长期占据世界信息高峰,成为谋取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缺乏信息化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和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微处理系统以及高端硬件制造技术等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改变。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2011年年底中国互联网接入速率为1.4兆比特,国际排名到第90位。更值得重视的是,农民仅占网络用户的0.3%,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和“三农”问题的解决。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长期存在的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当前,全球产业竞争已不仅是技术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管理的竞争,而是生产方式的竞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实践已证明,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它是信息社会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发动机”。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就业岗位被淘汰,劳动力人口主要向信息部门集中,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结构正在形成。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其信息业从业人员已占整个社会从业人员的一半以上,一大批新的就业形态和就业方式被催生。美国新增的科技与工程的岗位中,60%是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方面。在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重塑竞争格局的引领支撑作用和潜力日益凸显。在世界经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各国优化升级下一代信息技术,为破解金融危机,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推动三网融合向体制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美国投巨资开发“智慧地球”计划,日本提出“智能日本计划”,新加坡提出“智慧国”计划表明,三网融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这场信息革命的前夜,面临由大国向强国发展的新机遇,我国要紧紧抓住。为加快推动我国三网融合的进程,破解城乡数字鸿沟,加快实现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刺激农村内需,广大农村就业,提升发展速度势在必行。

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推进三网融合的体制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监管融合特点和经验,新形势下推广三网融合面临的新形势,我国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国地位基本确立,对外经济基本接轨,依托原始积累基本结束的关键时刻,加快实现“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增长极,推动我国大国向强国转型具有的重要意义;我国要总结试点地区融合企业服从国家利益,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变“竞合”为“合进”,共同发展,实现双赢模式,以及三网融合基础设施能级领先、试点业务规模领先、运营管理模式领先、应用服务水平领先、重点产业发展领先的先进经验。在三网融合研究提供大量鲜活的资料和素材的基础上,并针对我国国情,明确我国要加快下一代互联网(NGI)建设、下一代广电网(NGB)建设、移动互联网建设、物联网建设、云计算建设作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战略扶持发展,在权衡三网融合企业的非对称关系背景、两种体制造成两个行业不同现状,理清推进我国三网融合建设的坚持顶层设计、统揽全局、统筹规划的战略思路框架:和谐发展,普遍服务发展;确保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坚持顶层设计,统一监管;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