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信息消费有望成为新一轮消费热点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16 09:00 
核心提示:应该看到,国内宽带水平整体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使得信息化应用的普及推广遭遇瓶颈,目前运营商加快宽带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应用开发还处在第二位,因此,信息化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宽带上网应加快提速。

近年来,随着汽车、居住等消费热点的降温,信息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异军突起。居民用于购买信息产品和电信服务的支出显著增加,家庭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消费的一大亮点。

扩大消费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相关部门今年更是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加上国家正大力推动信息化基础建设,国内信息消费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从趋势看,随着互联网信息经济技术的快速应用发展,城乡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等方面的消费有望支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并持续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信息产品消费增势迅猛,拥有量快速攀升

10多年前,由于受居民收入限制和价格较高等影响,移动电话和家用电脑等信息科技产品在某种程度属于奢侈品,成为家庭富有的象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性能先进、价格低廉的信息产品不断推出,极大地丰富了电子消费品市场,刺激了居民的购买欲望,通信消费渐成市场亮点,网络接入加快普及。

1.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断创新,居民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强劲。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至2010年底,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188.9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这些移动电话中接入互联网的有16部,而2005年只有4.6部,年均增长28.1%;同时,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中有55.1台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是2005年的2倍,年均增长14.9%。居民便捷地使用移动设备接入无线互联网,进行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

据2011年1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为5.05亿,网络普及率为37.7%;手机网民为3.4亿,为网民总数的65.5%。2012年预计移动互联网用户将突破6亿,超过传统互联网用户。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稳定的使用习惯,给移动互联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2.居民通信服务费支出大幅增加。

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使得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广泛进入到居民家中,有力促进了居民信息服务支出的快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通信服务支出625元,比2005年增长50%。其中,2010年人均电信费支出相对2005年增长51.3%,年均增长8.6%,主要是上网费有大幅增加。

3.信息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大量增加了居民信息产品拥有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购买信息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家庭所拥有的电脑和移动电话的质量的不断升级,从过去的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目前的平板超薄型电脑;移动电话也从过去的普通按键式到现在的智能化触摸屏的3G机,上网速度越来越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信息产品消费的快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为71.1台,比2002年增加了50.5台,增长2.5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移动电话资费的逐步下降,移动电话逐步取代传统的固定电话成为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为80.9部,比2002年减少12.8部,下降13.7%;而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则从2002年的62.9部上升到2010年的188.9部,增加126部,增长2倍。

4.网络消费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和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在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网上购物以其产品丰富、价格实惠、购买便捷、送货上门等优点,已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尤其是国家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为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提供了便利和良好环境,引发了居民网购热潮。

据统计,2011年,邮购及电子销售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近一倍。同时,新技术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促进了相关商品的消费。2011年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5%,同比加快5.7个百分点,是16类商品中增长最快的。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已成为不少居民热衷的购物方式,网络消费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正在兴起的新热点。

信息消费潜力和空间可观

从国家政策分析,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信息消费潜力的释放,将是今后国家积极培育的新的消费热点。

从消费环境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收发电子邮件、信息查询与浏览、网络文件传输、网络聊天、游戏娱乐、撰写微博等一系列网络活动已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等由互联网催生的信息服务消费热点不断兴起;由政府主导的信息港建设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提速,使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互联网成为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居民了解信息的第四大“媒体”。社会信息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将极大丰富居民可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而拉动居民网络消费的快速增长。(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