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1500亿市场“滚雪球” 移动支付跑马圈地(3)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8-06 10:48 
核心提示:近场支付:银行VS运营商 除移动互联网支付之外,移动支付的另一显学项目就是近场支付。目前,市场上近场支付的形态有多种,包括中国电信的SIM-PASS、UIM银联翼宝、中国移动NFC手机钱包,甚至统一标准前中国移动的SI

近场支付:银行VS运营商

除移动互联网支付之外,移动支付的另一显学项目就是近场支付。目前,市场上近场支付的形态有多种,包括中国电信的SIM-PASS、UIM“银联翼宝”、中国移动NFC手机钱包,甚至统一标准前中国移动的SIM-RFID手机钱包(频率为2.4GHz),都是把支付工具植入手机或SIM卡,通过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刷手机”进行支付。

《报告》显示,2012年近场支付占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已从三年前的零上升至2.6%,预计2016年将达到15%。

上述近场支付市场份额并未把银行与运营商合作的NFC手机钱包统计进去,而这才是未来近场支付发展的趋势。

银行与运营商合作推出近场支付模式,其本质是双方发行联名卡,并植入手机或SIM卡。招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招行将是第一个消灭信用卡的银行”。这里消灭的是卡的介质,再换一种形态植入手机。

国内最早出现的此类产品由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2011年推出,但浦发内部人士也承认,“实际上把银行卡做成小吊坠和手机贴在一起,不算真正的手机支付。”目前,浦发挂坠卡式手机支付用户达90多万。

2012年6月,招行率先与HTC合作,把NFC芯片技术植入手机,推出近场支付“手机钱包”;但招行此后没有再与其他手机制造商签约,转而与垄断程度更高的运营商合作。2012年11月、2013年3月,招行分别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签约,推出植入SIM卡的NFC“手机钱包”。据招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胡滔透露,“目前近场支付合计不到1万个客户,推得比较缓慢。”

随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先后与中国银联、中国移动签约,中国银行也与中国移动签约,推出NFC近场支付合作。

2013年5月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第二代手机支付产品,将银行卡空中植入手机SIM卡,空中发卡、充值、换卡,均可在手机上完成。

“一种盈利模式的形成必须经过历史考验,移动支付只是一种渠道替代,目前并不能给银行带来直接利润。”马蔚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未来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合作,银行为支付平台上的客户提供贷款。”

事实上,移动支付之于银行就是鸡肋,但又必须着眼未来布局,否则将失去该渠道上的客户以及移动支付未来的前景。“NFC手机未来不仅仅是一种支付手段,在客户、推广等方面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道出了银行布局移动支付的玄机,“很多业务未来也可通过手机办理,相当于是一个空中渠道。”

“4G推出后,移动支付将会成为一个新的营销平台,盈利潜力就出来了。”招行零售金融总部常务副总裁刘建军称。据了解,招行意欲通过“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支付+移动营销”四个方面的发展,打造移动金融平台。

未来很美好,现实很骨感。NFC移动支付推广的关键取决于银联“闪付”机具的铺设速度。“从产品形态上来讲,NFC芯片的安全性较高,但参与方多、产业链太长,推广成本很高也很困难。”张萌称。

央行《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银行卡联网POS终端为762.98万台,其中150万台支持NFC支付,也就是说只有17%的机具完成改造。银联将在前期承担大部分机具改造费用。

2012年6月9日,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推出基于NFC-SIM卡的移动支付平台业务——手机钱包,可将用户的银行卡、公交卡,及企业类、校园类等实体卡电子化,便于用户进行商户消费、公共交通系统费用支付、门禁刷卡等。

银联与中国移动合作后,各家银行不再需要一家一家地与中国移动签约,只需通过银联接入系统即可。据了解,截至目前,中行、中信、光大等9家银行都完成了与该系统的对接,涉及13个电子卡应用,其他银行也正陆续接入。

而在NFC移动支付推广上,双方也有分工。银联将加快改造机具,并维护现有POS机;中国移动则计划2013年投入近百亿推动NFC产业链的发展,其中11亿用于NFC终端的普及、近60亿用于推动NFC-SWP模式SIM卡的普及,预计2013年实现1000万NFC终端销量。(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