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首例电商诉售假者案宣判:淘宝赢了(2)

来源:法治周末报 作者:仇飞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07-28 11:26 
核心提示:上述淘宝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阿里巴巴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形成了线上拦截、线下打击、权利人共建和社会共治的四维打假模式。2016年,阿里通过大数据挖掘出造假线索1184条,

上述淘宝工作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阿里巴巴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形成了线上拦截、线下打击、权利人共建和社会共治的四维打假模式。2016年,阿里通过大数据挖掘出造假线索1184条,为各地公安打假提供了有力武器,成功协助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880名,捣毁涉假窝点1419个,破获案件涉案总金额超30亿元。

“但当前刑事判决处罚过低,不足以震慑利润丰厚的制假售假产业链。企业没有执法权,我们能做的是发现问题、下架商品、向监管部门报告线索、等待执法部门依法处理。”郑俊芳指出。

阿里巴巴在2017年打假工作交流会上曾披露一组数据: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共排查出4495个销售额远大于起刑点(5万元)的制售假线索,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0余例,且售假者多被判处缓刑,缓刑比率高达82%。

“目前,对售假者处罚偏轻的局面还难以很快解决。而阿里的这种民事诉讼的新办法,就是在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积极行动,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加重对售假者的经济责任,以形成新的震慑,让其他售假者及时收手。”阿拉木斯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刘春泉也认为,如果能确立违约或者侵犯商誉的思路打击假货,并且通过法院的判赔弥补平台打假的成本,那就可以引导平台企业有动力去真正从严打假。

社会治理之余仍需完善立法

据郑俊芳介绍,阿里巴巴会将民事诉讼的全部赔偿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消费者的补偿和保护等事宜。

“与公共执法机构和民间执法力量相比,平台本身掌握有更充分的信息,更容易发现假货问题。因此,平台本身积极启动这方面的机制,也是当前社会治理假货问题综合措施中的一种,会产生积极的效应。”熊丙万认为。

不过,在阿拉木斯看来,平台的出手只能是弥补现有法律规定不足的暂时性举措,除了鼓励真正的权利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外,更需要完善立法。

“目前在电子商务立法中,对于电商平台假货的治理有一些制度设计,主要是从消费者保护角度,把现在业界比较成熟的保证金制度等纳入法律规定的范畴,并进一步明确平台的相关责任。”阿拉木斯补充谈道,单独完善和建立线上的打假法律机制意义不大,还需要修改刑法、产品质量法等有关法律,因为这些法律的修改是可以同时覆盖线上线下的。

按照刑法相关规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才会面临刑事处罚。

“目前法规从结果来定罪,造成了作茧自缚的情况,很多结果无法确认,如假货的全部销售数额、对人身的伤害。这使得很多制售假货分子成为‘不倒翁’,被及时揭露出有制售假货行为也难以受到应有的处罚。”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指出,现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过时、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的缺陷,要根治制售假问题,需改善立法、严格执法并加重刑罚力度,让制售假货者付出应有代价。(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