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其他 >

芯片银行卡将取代磁条卡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31 07:40 
核心提示:为何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融IC卡应用?推进金融IC卡应用有怎样的时间表?推广后持卡人成本是否会有所增加?这些问题成为近日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30日就以上问题回答了公众疑问。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技术标准迁移工作,“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进金融IC卡应用,以促进中国银行卡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为何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金融IC卡应用?推进金融IC卡应用有怎样的时间表?推广后持卡人成本是否会有所增加?这些问题成为近日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30日就以上问题回答了公众疑问。

更换原因

磁条卡技术简单易复制

这位负责人指出,推进金融IC卡应用,顺应了国际银行卡技术发展趋势,可从根本上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给持卡人带来更安全便利的服务。

据介绍,由于磁条卡技术简单,磁条信息易被复制,伪造磁条卡、盗用磁条信息的案件频繁发生,这给持卡人、发卡机构造成了巨额损失。而金融IC卡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被伪造复制的几率。

目前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陆续开启了金融IC卡技术标准迁移工作,在发卡、业务流程、安全控管、受理市场、信息转接等多个环节推进了银行磁条卡向芯片卡技术的升级。一些国家的相关数据显示,银行卡的磁条卡被换成IC卡后,伪卡欺诈率大幅度下降。

另据介绍,相比银行磁条卡存储空间小的缺陷,金融IC卡信息存储由CPU芯片取代磁条,存储量巨大,不但具有贷记、借记功能,还有小额支付功能,覆盖了其他行业卡的用途。

这位负责人指出,以金融IC卡为主导,实现跨行业、多领域的支付和管理,可改变当前发卡主体多样、技术标准不一、不能全国联网统一清算、账户资金管理不规范的不合理格局。

金融IC卡广泛推广后,持卡人可直接在社保、医疗、交通、文化、休闲等领域使用,享受事务处理与缴费一站式服务,能实现生活与消费的“一卡通行”,最终获得更多便利服务。

更换费用

金融IC卡持卡人 是否增加负担?

针对推动金融IC卡是否会增加持卡人负担的社会疑问,这位负责人指出,推动金融IC卡技术标准迁移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成本,但对成本计量需要综合考虑:

一是全面推进金融IC卡可有效降低伪卡欺诈损失,增加金融服务附加值;二是当生产、采购规模扩大后,会自然带动金融IC卡产品使用价格的下降;三是金融IC卡的高安全性和多应用加载能力,能为持卡人带来更多的应用附加值,使支付更加方便、快捷、安全。

这位负责人指出,金融IC卡技术标准的迁移是一个渐进过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持续向好,业绩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今后若干年中分摊成本是完全可行的。

更换进度

推行金融IC卡 列出时间表

日前发布的《意见》明确指出: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其中,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指各直辖市、省会级城市,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区域等,重点合作行业目前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公共交通等行业。

这位负责人指出,在受理环境改造方面,截至今年6月底,直联POS应能够受理金融IC卡,全国性商业银行布放的间联POS、ATM(自动柜员机)的受理金融IC卡的时间分别为2011年底、2012年底前,2013年起实现所有受理银行卡的联网通用终端都能够受理金融IC卡。

在商业银行发行金融IC卡方面,至2011年6月底前,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和招商、邮储银行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应开始发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合作行业领域,商业银行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均应为金融IC卡。(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