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其他 >

大数据时代下 芯片商的“软实力”

来源:赛迪网 作者:孙姗姗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03-13 11:58 
核心提示:在安卓开发上跟谷歌有很多合作;包括现在流行的Hadoop大数据,英特尔是Hadoop社区的一个重要贡献者;还有云计算方面的Open Stack云平台管理项目,英特尔也是前十名贡献者之一。

在两会期间,大数据再度成为热点名词。央视专题报道中也单独开辟了“两会大数据”的栏目来分析民众对哪些议题更为关注。这说明,信息化手段分析民生数据已经开始被政府和新闻单位认可和采用。在此期间,来自英特尔软件和服务事业部(SSG)的两位中国区高层主管与IT媒体同仁见面,就大数据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在英特尔工作19年的何京翔,先后在英特尔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部、英特尔实验室、英特尔架构事业部和英特尔软件与服务事业部担任过各种领导角色,曾见证英特尔X86服务器从0份额到94%市场占有率的奇迹。在英特尔以芯片硬件为主的巨大光环下,他就任的软件与服务事业部似乎被掩盖了,但他相信,SSG部门也会从“无名英雄”成长为行业瞩目的巨人。

说起英特尔的软件基因,其实有很多人不知道英特尔在开源社区的所贡献。据何京翔介绍,在开源社区,英特尔可以称得上是一家最大的开源软件公司,是Linux最大的贡献者之一。在安卓开发上跟谷歌有很多合作;包括现在流行的Hadoop大数据,英特尔是Hadoop社区的一个重要贡献者;还有云计算方面的Open Stack云平台管理项目,英特尔也是前十名贡献者之一。

英特尔的“软实力”还体现在组织架构上。在全球,英特尔软件与服务部门共有6000名员工,如果SSG是一个独立的机构,足以跻身于全球5大软件公司之列。在中国,SSG有2000名员工,其中60%是软件工程师。他们分别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分支机构,其中位于上海的亚太研发中心集中了主要研发能力。工程师们的主要工作,一方面是作为全球的研发网络的一部分,同时也面向中国市场机会的做本土解决方案。

具体来讲,英特尔SSG部门的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优化英特尔平台,如何体现英特尔平台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管理性,如何体现出平台的优势;第二,开发英特尔平台潜能,如何将英特尔平台在安全上、可管理性和硬件特有的功能发挥出来;第三,通过开源软件的方式,跟开源软件生态系统广泛合作,让他们把英特尔硬件的特点体现出来;第四,集成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通过英特尔软件、硬件平台的协同设计,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英特尔SSG部门除了支持英特尔硬件平台以为,还有很多独立开发的软件产品。其中,Hadoop发行版,Intel Data Center Manager管理软件,Intel Cluster Studio等等;还有英特尔先后收购的国外知名软件公司,目前仍在以独立的身份运作并出售相关软件产品,如McAfee,Wind River、Apeona、Mashery等公司。

何京翔说,英特尔的“硬实力”无疑将帮助英特尔软件发挥更大的优势。从大数据角度来说,数据渠道是“端到端”的概念。在前端,英特尔的PC业务是强项;后端以数据中心为例,目前有90%以上的服务器是基于英特尔架构的,这使得SSG部门开展软件业务有很好的硬件平台基础。

英特尔大数据并不抗拒非IA的数据来源

很多数据并非仅来自英特尔架构的设备,尤其在智能终端设备上,ARM占据绝大多数的份额,那么由这些设备采集的数据是否还在英特尔大数据范围之内?

何京翔表示,“关于数据采集,英特尔不排除用其他的非IA架构的数据源。包括现在的苹果,前端是基于ARM的iPhone,但是后端都是IA的架构。对数据源来讲,英特尔没有排他性。”另外他补充道,“如果前端是英特尔架构的设备,后端是英特尔数据中心的服务。他们之间从安全性上讲,比其他平台的体验更好;可管理性方面更优,这些方面我们是有成功案例的”。

中国大数据软件技术和应用完全有可能领先全球

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软件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苗凯翔在介绍大数据重要软件产品Hadoop发行版的由来时,对中国智慧非常有信心。原因是,Hadoop发行版在中国提前7个月先于全球发布并落地应用,完全依赖于在中国的Hadoop开发团队和中国移动、联通这样的客户需求,催生了Hadoop发行版必须要先于全球在中国发布。

何京翔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工程的技术人员,绝对不落后于欧美的开发者,从应用上讲,甚至中国有领先的机会”。

互联网公司其实软硬不离英特尔

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在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极具创新力的软件公司,他们除了采购英特尔的硬件产品外,英特尔软件似乎对其没有吸引力。在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切入智慧城市的项目,也许还会与英特尔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