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芯片 > 技术 >

巨磁电阻(GMR)传感器芯片技术背景简介

来源:互联网 作者:秩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14 06:21 
核心提示:巨磁电阻(GMR)传感器芯片由于其灵敏度高、热稳定性好而完全可取代霍尔及磁阻(AMR)元件,进而广泛应用在信息、电机、电子电力、能源管理、汽车、磁信息读写及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

GMR技术

1988年,法国巴黎大学Fert研究小组在纳米结构的磁性多层膜中,发现膜电阻随外加磁场发生巨大变化的现象,较传统的磁各向异性磁电阻(AMR)大一个数量级以上,称之为巨磁电阻(GMR)效应。其物理机制与传导电子自旋散射相关。

由于GMR效应潜在的巨大实用价值,激起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潮。如今不仅GMR效应庞磁电阻(CMR)、隧道结磁电阻(TMR)、巨磁阻抗(GMI)等各种磁效应的研究都十分踊跃,并逐步在实用化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伴随以上效应的发现和广泛研究,导致了一门新学科的产生,即磁电子学。该学科目前已有较多的研究领域,仅就与GMR效应相关的内容而言,即有OMR(正常磁电阻)、PMR(顺行磁电阻)、GMR(巨磁电阻)、CMR(庞磁电阻)、TMR(隧道结效应磁电阻)等,以及与电感、阻抗相关的GMI(巨磁阻抗)效应,内容十分丰富,性能特点十分突出。人们期待磁电子学将成为微电子学的取代者。

巨磁电阻(GMR)传感器芯片主要是利用具有巨磁电阻效应的磁性纳米金属多层薄膜材料通过半导体集成工艺与集成电路相兼容的一类元器件。巨磁电阻效应自发现以来即引起各国企业界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GMR效应已成为当前凝聚态物理5个热点之一。

1994年,美国的NVE公司首先实现巨磁电阻(GMR)效应的产业化,并销售巨磁电阻磁场传感器。1998年,美国的IBM公司成功地把GMR效应应用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上,研制出巨磁电阻(GMR)磁头。

巨磁电阻(GMR)磁头的应用带动了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信息高速公路图像传递存储的瓶颈,目前存储密度已高达56GB/平方英寸。世界GMR磁头的市场总额每年400亿美元。更令人可喜的是,2001年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宣布成功研制出GMR磁随机读取存储器,这种存储器将预示1000亿美元的市场容量。

随着人们对GMR效应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一门以研究电子自旋作用为主同时开发相关特殊用途器件的新学科---自旋子学逐渐兴起起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提出:自旋子学科的发展及应用将预示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通过香山科学会议,我国制定了GMR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并把GMR效应的研究及应用开发列为我国将要重点发展的七个领域之一。但是由于技术、资金及设备等诸多因素,GMR的研究在国内还局限于实验室的水平。

巨磁电阻(GMR)传感器芯片由于其灵敏度高、热稳定性好而完全可取代霍尔及磁阻(AMR)元件,进而广泛应用在信息、电机、电子电力、能源管理、汽车、磁信息读写及工业自动控制等领域。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