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标准 >

张琪:务实推动国家物联网标准化工作(3)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商会 作者:张琪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2-01 10:20 
核心提示:金卡工程RFID应用为物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变革力与核心价值的一项新技术,得到各国政府普遍关注。中国金卡工程建设和IC卡应用的蓬勃发展,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目前,

金卡工程RFID应用为物联网发展奠定基础

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变革力与核心价值的一项新技术,得到各国政府普遍关注。中国金卡工程建设和IC卡应用的蓬勃发展,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已经得到实际应用。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自动化通关、铁路、交通、水运、城市暂住证等各类电子证照与特殊人员管理、烟酒及重要物品防伪、特种设备强检、CA认证与信息安全管理、动植物电子标识、食品/ 药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独生子女(新生儿)、病人老人及宠物的跟踪管理、军用物资及集装箱、邮件、包裹的实时跟踪管理、大型会议(奥运会、世博会)的人员、会务赛事及票务管理,以及工业生产过程、煤矿安全生产、现代物流管理、图书文档管理、总装总后军人保障卡、电子伤票等领域都已先后启动了RFID应用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物联网的新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我们生存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我国信息化建设启动后的这18年,百姓切身体会到并享受着数字化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以及对改善民生,方便百姓,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巨大促进。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需求不断变化,应用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我们的认识也要随之变化。物联网应用的广泛性,将给IT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物联网典型应用

智能电网 智能交通  智能物流
智能家居 环境保护 工业自动控制
医疗健康 精细农牧业 金融与服务业 

国防军事

智慧城市 安全监控


 

 

 

银行卡注重结构调整,应用迈上新台阶

金卡工程首先以电子货币应用起步,促进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推动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信息化进程。截至2010年10月,中国银行业统一标识的银联卡发行总量达23.8亿张,同比增长14.6%,我国人均拥有银行卡1.78张。国内受理银行卡的联网商户达206.5万户,五年增长了四倍,累计安装联网POS机具318.7万台,联网ATM机24.9万台,五年分别增长了4倍和2倍,一个规模化的银行卡受理网络在中国已经形成。随着联网通用的不断深化和受理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卡交易额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银行卡跨行交易额达超过10万亿元,是2001年的8.4倍。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7%上升到2010年的35%,京、沪、粤等城市超过50%。

国际受理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10年末我国银联卡可在境外98个国家和地区受理业务,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卡已成为我国居民使用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也使我国成为非现金国家。为提高全民金融素质、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人民银行加快推进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有效改善了金融环境。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210.8万户,有14万个中小企业共获得4.67万亿元贷款。据央行报告,今年9月末,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自然人数7.1亿,有信贷记录人为2.2亿,累计提供4亿多次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金融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

1、受理市场建设提速;

2、不断创新支付业务;

3、银行卡芯片化进程明显加快;

4、加强金融安全监管。

智能卡应用形成新亮点

金卡工程的启动实施,促进了各类卡基应用,目前有23个部门、行业,30多个试点城市参与国家金卡工程建设。智能IC卡已在我国电信、社会保障、公安、税务、交通、城乡建设及公用事业、医疗卫生、海关、石油石化、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等各行各业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直接惠及百姓,可谓无所不在。预计今年新增13亿张,我国智能IC卡发卡总量将约80亿张。随着行业性IC卡应用及城市“一卡通”工程不断深入,IC卡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百姓生活、民生及社会活动中不断取得新成果,各类IC卡的功能拓展与相互融合,使多功能卡发展步伐加快。智能卡的广泛应用对提高各行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实施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改善民生,方便百姓生活,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都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