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标准 >

NFC更近了,还是更乱了

来源:新浪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1-16 13:11 
核心提示:不用现金,甚至不用信用卡,拿手机一刷,轻松完成支付,这是人们对于未来移动支付的憧憬。 这需要移动运营商运营一项业务—电子支付,而运营商们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

不用现金,甚至不用信用卡,拿手机一刷,轻松完成支付,这是人们对于未来移动支付的憧憬。

 这需要移动运营商运营一项业务—电子支付,而运营商们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场机会。现在,中国的三大运营商可以大干一场了,它们同时拿到了支付牌照。 

2011年12月31日,央行发布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就有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许可牌照允许上述三家公司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两大业务,电信和联通的两家公司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 

这意味着,中国基于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近场支付就此正式开局。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有多年。中国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商用。 

但是此前的移动支付仍以远程支付为主,即通过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时下流行的手机客户端来完成交易。这事实上是用手机代替电脑进行网上支付。 

在国际范围内,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之争尚无定论。欧美国家的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因为其信用卡服务发展成熟。尽管也有谷歌推出Google钱包在进行近场支付的尝试,但是截至目前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的新创业项目Square的业绩还是证明了远程支付是欧美移动支付的主流形式。 

在中国,两种模式都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国内近场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宝和银联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则成为远程支付的代表。 

但是在远程支付模式中,运营商只是一个通道,主导权掌握在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而射频、红外、蓝牙技术的渐趋成熟,让近场支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种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机,无需进入手机系统进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样把手机往一个类似POS机的终端上面一刷,就能实现支付。 

当然,可以植入NFC芯片的不止手机,比如可以是手表,但是就目前看来,手机还是最容易实现的载体,而运营商就此可以获得相对主导权。2012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直逼9亿,智能机用户也将超过1亿。 

硬件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中加载NFC功能,除了诺基亚(微博)、三星、HTC等手机品牌外,国产的中兴通讯(微博)(17.01,0.01,0.06%)在2011年也已经推出NFC手机,甚至中国很多山寨机都加载了NFC功能。 

操作系统方面,谷歌的Andriod2.3系统中就已经集成了NFC技术,相传微软Windows Phone也将在平台上搭载NFC技术。 

而要NFC真正实现,还需要电信运营商和拥有POS机终端的银联等支付系统参与其中。但是在中国,这两个阵营的步调并不一致。 

既然要把手机像刷公交卡那样刷,就需要刷“卡”设备的频率相一致。但是,目前国内的频率有两种,一个是以银联为标准的13.56MHz频率,另一个是中国移动自主开发的2.4GHz频率。 

背靠央行、政策实力最强的银联显然不愿迁就中国移动,更何况支付本就属于金融业务。 

而且,银联采用的13.56MHz的频率还是国际通用频率,现有POS机和公交车刷卡器采用的都是这个频率。这意味着,如果采用这个频率,银联就可以利用现成的基础设备迅速扩张,不用再进行重复性建设。 

中国移动同样有自己的筹码,虽然2.4GHz的频率看似非主流,但是它可是中国移动电话市场真正的霸主—6亿用户。而且中移动的用户对自己的运营商有较强的品牌认可。 

两强相争之下,运营商阵营中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选择加入到银联的阵营中。 

中移动也想打破这种僵局。入股浦发银行之后,中移动联手浦发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借贷合一联名卡”,这张卡集成了电子现金小额支付功能,它采用的就是13.56MHz的标准频率。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