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新媒体 >

善用新媒体运营之道

来源:人民网 作者:詹新惠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23 10:02 
核心提示:从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至今已有5年。在过去的5年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主导,还是传媒业主动出击,传统媒体的各种数字化、网络化方案层出不穷。综观传媒业的新媒体之路,可用三句话来概括:道路坎坷不平,发展

从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至今已有5年。在过去的5年中,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主导,还是传媒业主动出击,传统媒体的各种数字化、网络化方案层出不穷。综观传媒业的新媒体之路,可用三句话来概括:道路坎坷不平,发展参差不齐,前景不容乐观。尽管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共识,全媒体发展也正在成为趋势,但究竟该怎样融合,怎样走全媒体之路,这需要对新媒体运营之道深入了解和把握,需要传统媒体善用新媒体之道,进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度契合。

新媒体运营之道

理解新媒体运营之道需要从技术、模式与用户三个层面去解读。

新媒体的创建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三大技术的综合运用引领了新媒体从web1.0向web2.0的发展,苹果、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开放应用平台消除硬件与软件的屏障,改变了一直以来的新媒体内容与渠道的分割。技术是新媒体运营的基础,技术创新是新媒体创新的前提。应该说,传统媒体都认识到技术的价值,甚至还有技术崇拜、技术垄断的言论。基于这一认识,传统媒体在拥抱新媒体之初最先选择的就是技术改造和技术再造,报业数字化平台、多媒体数字报刊、移动采编系统、手机报、二维码、户外数字媒体等多项新媒体项目无一不是传媒业投入巨大资金和人力,动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果。但是,产出与投入并不成正比,甚至反比,微薄的收益非但收不回投资,还需要传统媒体投入后续资金继续维持运转,效益和利润几乎是遥遥无期。

技术投入错了吗?非也,技术投入相当于新媒体运营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基础的地基,楼房、商场、工厂都无从盖起。但是,技术只能是技术,技术不能作为产品来运营,有了技术更需要依托于技术设计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于更广泛的用户,这就好比有了地基应该去设计、建造高楼,吸引开放商来投资一样。传统媒体在技术投入之后的产品设计、产品生产没有衔接上,没有将技术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以致出现巨额资金投入而回报甚微的窘况。比如微博技术,新浪网推出微博的时间是2009年8月,人民网是2010年2月,腾讯微博是2010年4月。都掌握了微博技术,都推出了微博运用,推出的时间也前后相差无几,但效果却大相径庭。比较几个网站排名TOP1的微博主拥有粉丝数可以看到,新浪微博约八百万,腾讯微博约一千五百万,人民微博则只有三万九千人。究其原因就在于人民微博没有与技术深度运用结合,没有与产品结合,没有将市场推广、新媒体运营结合。

模式层面是新媒体运营的重点。传统媒体采用发行加广告双重销售模式,既直接售卖具体产品如报纸、杂志给读者,又间接“售卖”注意力,将以广告的方式将大量用户的注意力售卖给广告主,因此传统媒体建立了做好新闻——吸引受众——扩大发行量——赢得广告的运营模式。新媒体拥有海量新闻,但新闻良莠不齐;拥有近5亿用户,但用户个性化、小众化、碎片化;拥有高访问量,但访问量不一定能直接转为广告份额。目前总结出的新媒体运营模式为免费经济、位置经济和增值模式。免费经济近似于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也是通过建立品牌、拥有庞大的用户来赢得广告,但免费经济是一次销售,只是售卖了用户的注意力而无法销售内容产品;位置经济的典型代表是百度,通过人为干涉、安排搜索结果的位置排序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百度帝国;增值模式的电信代表是腾讯,免费的是即时通信软件,增值的是围绕软件开发的QQ秀、红钻黄钻等级会员等收费业务。新媒体的这些运营模式是传统媒体不曾接触、也没有经验的,以致于传统媒体总是用固有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尝试着新媒体的运营。

传统媒体从进入新媒体至今一直在围绕内容收费进行不断的讨论与争辩,也尝试出各种办法试图让内容直接产生效益,这其实是缺乏对新媒体运营之道的基本认识。在免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模式时,要想对内容收费就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排他性的价值和严格的版权管理,将内容的差异化、独特性与不被轻易地拷贝、复制同时解决。随着web2.0的出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广泛、原创和独到打破了传统媒体对内容源的把持和垄断,便捷的转发、分享加速了内容的拷贝、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如果还纠缠在简单的内容收费上就只会越来越背离新媒体运营之道。据调研公司Hitwise2011年4月12日监测发现,在纽约时报网站3月28日设置付费墙之后,该网站访客数量已经连续下降12天,平均访问数量下降了5%到15%,普通读者被付费墙吓跑,忠实读者或因不愿付费而减少阅读量。(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