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其他 >

飞信微信之争:运营商OTT博弈游戏

来源:中证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5-12 12:43 
核心提示:在电信专家看来,重构飞信业务之前,中移动还需考虑其权属、业务、结算关系的重新调整,而在未来重构之后的飞信未来至少存在两家以上的运营方,跨公司之间的管理与资源平衡也将是调整运营商传统制度的又一问题,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并非能够通过短期的战术应对实

不断消耗的网络流量、急剧下降的用户数量和业务利润以及各种被替代的网络服务……来势凶猛的OTT(基于开放网络的数据业务)潮流,造成的杀伤力正让运营商们的市场格局显得十分局促。尤其是迅速崛起的微信业务,仅短短两年便吸引3亿用户,蚕食运营商短信及语音业务,已然跃升为互联网时代的“神器”。

在经历微信收费事件风波之后,运营商们终于开始对互联网OTT业务展开反思,中移动“重构”飞信无疑被各方视为运营商开始反击微信的重磅举措。服务商招标、公众平台上线、新桌面应用设计概念,中移动似乎“铁了心”将飞信重新进行战略调整,将其打造成未来融合通信产品的核心,正面抗击微信市场号召力。

工信部近期出台了针对新型电信业务进行备案管理的意见稿,无疑让运营商的OTT博弈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运营商内在体制的利益相关方错综复杂、跨厂管理运营的成本升高以及新业务本身的用户市场模糊等多重因素影响,运营商以重构自身业务来应对OTT的 “自我救赎”之路短期可能并不奏效。

飞信“逆袭”微信?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总是希望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微信业务入侵,坐拥庞大用户量的中国移动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如今,将曾经辉煌一时的飞信业务进行重构,无论是管道利用还是用户抢夺,移动的整合战略无疑直指在智能终端市场如日中天的腾讯“微信”业务。

飞信诞生于2007年5月,由于率先将PC与手机打通,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而风靡一时。参照QQ的发展模式,飞信意图通过整合移动自身的短信业务来打造适合用户社交需求的免费即时通讯应用,不过由于移动自身庞大用户资源管理方式落后以及网络信令资源占用,加上智能手机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让飞信错失了市场爆发机会。随着微信等OTT应用的风行,这款异质性不大、功能单一的网络服务逐渐失去了用户市场。

一份来自中移动内部的会议材料透露,过去一年是OTT业务迅速发展的一年,分流全球电信运营商近140亿美元利润,同时在运营商提供的流量管道服务中,80%-85%属于互联网业务,电信运营商面临着管道“空心化”、流量价值下降、收入降低等严峻问题。

让飞信“重飞”无疑是中移动直面微信等OTT业务冲击的重要一步棋。从上述内部材料来看,移动应对策略主要包括:对飞信、飞聊产品进行产品形态上的整合,演进为未来的融合通信产品;跟移动的其他产品功能结合,充分和手机联系人、拨号盘等终端能力结合,尽快实现全量用户默认开通飞信;飞信重构要充分结合定制终端预制、流量打包优惠等手段,快速发展用户。

客观而言,飞信背靠移动“大树”获得的市场优势并不糟糕。数据显示,2012年飞信活跃用户数9932万,同比增长15.4%,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到531万,同比增长78%。并且,飞信每月还为其他基地业务引入近2000万的用户消费。

4月12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就2013年飞信技术实施支撑及软件开发服务发布招标公告。公告显示,中国移动将就飞信业务基础服务、无线产品、同窗、公共服务等四个子项目分别进行招标,对应项目规模分别为3.11亿、1.24亿、1.19亿和0.84亿元,总计6.38亿元。项目周期为一年。

从招标项目具体内容来看,MAC飞信、WIN8飞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平台构成了飞信的基础渠道服务,音视频通话能力、飞信桌面Launcher、飞信ROM则是无线产品的新方向,同时飞信同窗、飞豆平台、电子渠道产品、推广位平台以及内容管理等子项目也是飞信业务开放的新增服务。不难看出,中移动的“重启飞信”计划,希望能够借鉴互联网成熟的商业模式,来融合桌面、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社区网络等多类型通信平台,在跨平台多元化的互联网通信服务应用方面抢夺回被微信占据的用户市场。

求解OTT困境

中移动操刀改革飞信运营的陈旧模式,同时引入市场化机制,无疑被各方视为运营商应对OTT危机的实质行动。4月23日安徽科大讯飞发布股权权益变动公告,中国移动还以13.63亿认购超过7000万股,持股比例增至15%,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从协议上看,双方将在语音信箱、语音应用等各个方面推出合作服务。业内分析认为,运营商与下游服务商的“强强联合”实际上也有助于移动飞信业务子项目中的语言业务得到有利的提升。

中移动大打“盟友牌”,无疑让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这场在OTT应用上的“龙凤斗”显得愈加精彩。从招标的进展来看,除了传统服务商神州泰岳之外,华为和中软国际也开始进入此次飞信业务的竞标行列,作为国际知名通讯企业巨头以及专业IT外包服务商,两家明星企业的参与,给中移动的重构战略加注不少砝码,而飞信四项子项目也将可能从原来的单一服务商转为多家服务商来共同支撑。

实际上,除了中国移动之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在积极扭转思路,通过开发自身的OTT业务来夺回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自主权。据了解,中国联通推出的“沃友”,被视为可跨运营商、跨平台、跨网络运行,集即时通讯、微博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信息聚合业务,近期或将通过大规模升级来直接对抗微信。中国电信正拟推一款名为“翼信”的移动通讯应用,该应用可通过网络快速推送语音对讲、视频、文字,支持多人群聊,中国电信将在所有定制机中内置该应用,预计年内将发展5000万用户。

无论何种方式,三大运营商与OTT企业展开攻防战的局面已然拉开。按照目前来看,运营商已然占据得天独厚的管道优势,在提升流量单位价值方面,仍然可以为用户提供高度体验的产品应用。同时,在信息高速公路等电信业基础设施建设战略部署的今天,高流量管道服务建设从国家支持到技术垄断,运营商都独占一筹,这些优势都是目前互联网企业无可比拟的。将互联网新兴业务与管道优势重新整合起来,无论是飞信业务还是其他服务应用,运营商都有能力通过升级、创新与投入,来扩大其市场版图。

“救赎路”前途漫漫

尽管中国移动反击OTT业务的决心已定,但通过战略整合、引入盟友等方式来摆脱飞信陈旧运营模式并非易事,在竞争放开的互联网领域,中移动在内部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决策速度等传统制度方面的桎梏颇深,未来也可能将拖累新飞信模式的运营。

据了解,此前飞信业务内部的组织管理结构相对分散,其涉及的利益方相互交织,造成飞信运营本身缺乏集中创新和激励制度。从相关权责内容来看,中国移动负责飞信名义上的品牌及业务运营推广,而各地形成的互联网基地则是飞信运营实际管理方,并接收总部数据指导和考核,神州泰岳成为飞信产品实际开发、运营支撑的服务商,而移动各地分公司则负责飞信业务的销售推广和资源投入。从产品运营、研发到销售、支撑,过于分散与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导致飞信产品体制的复杂,损益收支与市场风险的分离也自然造成飞信业务推广存在的制度障碍。

在电信专家看来,重构飞信业务之前,中移动还需考虑其权属、业务、结算关系的重新调整,而在未来重构之后的飞信未来至少存在两家以上的运营方,跨公司之间的管理与资源平衡也将是调整运营商传统制度的又一问题,而上述问题的解决并非能够通过短期的战术应对实现的。

对比目前的微信业务,飞信能否颠覆传统,进而在OTT领域有所作为,真正赢得用户之心,恐怕仍需经历漫漫征途。尽管飞信活跃用户在去年的增长仍然可圈可点,但其竞争对手微信在2012年的用户数却已经升至3亿。同时在投入上,2012年腾讯大手笔投入超过30亿的费用加码微信,仅运营费用便达8亿。此外,互联网企业研发团队、知识产权保护、产品升级策略都能够保证完整性,使OTT服务应用更迎合市场需求。在这方面,运营商反攻战略恐怕并非补救传统业务那么简单,未来放开数据平台、优化产品生态圈或许才是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