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中国移动 >

中国移动NFC商用提速:明年将落地十二省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11-13 15:19 
核心提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也不例外,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87亿,交易额达7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8%,预计该市场在未来3年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达3.87亿。

随着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就支付标准达成协议,确定采用13.56MHz方案后,近日,中国移动发布了其明年的NFC部署计划,与中国银联合作计划于明年2月在12个省份推出NFC移动支付服务,随后全面启动NFC移动支付商用服务。

NFC终端方案打败SIM卡和贴片模式

众所周知,在各种NFC移动支付方案中,比较常见的有NFC芯片贴片、NFC内置SIM卡和NFC内置终端等模式。此次中国移动NFC商用主推的是NFC内置终端模式,中国移动电子商务部副总经理熊辉公布了可提供NFC手机的厂商,包括三星、HTC、华为、中兴通讯、联想、酷派等,涵盖了高中低端全线终端产品,中国移动对此模式的雄心可见一斑。

其实,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还是商用模式来看,NFC芯片贴片、NFC内置SIM卡和NFC内置终端这三种模式都相差无几,中国移动这三种模式也均有尝试,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以NFC终端为主体的模式?

一位中国移动人士对记者表示,放弃NFC芯片贴片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模式对行业的把控力太弱,谁都可以做,门槛太低;而NFC内置SIM卡的方式虽对运营商的行业把控力而言是最强的,但是这种NFC-SIM卡的成本太高,生产一张这样的卡片要增加100元左右的成本费,因此,综合考虑下,中国移动选择了NFC内置终端模式。

另外,据了解,中国移动计划2013年销售1000万部支持NFC功能的TD-SCDMA手机,那么选择NFC内置终端模式,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其TD-SCDMA手机的竞争优势,给TD-SCDMA终端产业链以助力。

不过,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中国移动不会对这些NFC功能的TD-SCDMA手机给予特别的终端补贴,但可以在销售渠道增强其促销力度。

对此模式,中国RFID产业联盟秘书长欧阳宇表示:“NFC终端方案对运营商而言是降低成本了,但对用户而言则是增加成本,将给其市场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移动、银联分工明确

据悉,中国移动已同中国银联结成NFC服务合作伙伴,采用后者的非接触技术,双方计划在50个城市建立100个示范点。

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在此次合作中,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分工明确,中国移动主要负责用户发展,中国银联则主要负责商户拓展,包括POS终端的推广,至于具体的利益分成则还不便透露。

不过,据ABI Research的最新预测,全球NFC移动支付市场规模有望从2012年的40亿美元上涨到2017年的1910亿美元,并有望在2016年突破1000亿美元的大关。这块大市场已经吸引了全球包括运营商在内诸多企业来跑马圈地。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也不例外,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87亿,交易额达7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8%,预计该市场在未来3年将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人民币,用户规模达3.87亿。

因此,目前来说,不管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具体利益如何划分,首要的是要将中国NFC移动支付市场这块“蛋糕”先做出来。(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