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独家报道 >

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6)

来源:融合网|DWRH.net 作者:方向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20 23:25 
核心提示:报网合一模式。一些报业集团建立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报网紧密合作模式,整合报纸和网络两个编辑部,两者紧密互动、界限模糊,作者队伍、稿件发布、资料库、话题征集、读者反馈,都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实现。报网共

“报网合一”模式。一些报业集团建立了全方位、全天候的报网紧密合作模式,整合报纸和网络两个编辑部,两者紧密互动、界限模糊,作者队伍、稿件发布、资料库、话题征集、读者反馈,都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实现。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同时,实现新闻在手机上实时发布,打造了报纸、网络和手机三合一终端的全媒体。“报网合一”在采编、发行、广告等环节实现全面结构融合,形成了一体化运作机制,逐渐将数字化内容发展成主产品而不是衍生品。这类方式也正在不断演进中。

“台网融合”模式。这是目前广电部门发展新媒体的普遍做法。一般是广播将信号同步网上直播,实现广播频率、门户网站、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五大终端的融合。广播与网络第一时间同步发稿,图文、视频多媒体传播,相关议程及时通过社区BBS、博客、微博等实时互动,实现广播与网络传播策划、采访、编辑、发稿、互动等环节一体化高效运行。电视台与互联网的结合更是如虎添翼。从2006年开始,各大电视台纷纷开始运作台网合作项目。目前,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方广电系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平台。电视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内容互为所用,形成台网通融的平台,一方提供内容的深度整合,一方提供具有忠诚度的用户。用户不再是传统媒体中的受众,拥有极强的自主性。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这是国家从2008年起全面推进的我国自主创新的广播电视新技术。从2009年7月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决定,我国一直致力于利用CMMB新技术,大力发展适合移动人群使用的新媒体。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截止2011年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已基本覆盖全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855个县级城市,终端用户超过3500万,付费用户达到1600万。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的特点是,通过卫星和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向七寸以下的小屏幕手持终端,如手机、PDA、MP4、MID、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及在车船上的小型接收终端点等,随时随地提供广播电视服务,搭建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四位一体”的“全媒体”系统。

总体上讲,这几种典型的全媒体发展模式,都是根据不同媒介机构的传播特性和市场定位来进行整合的全媒体平台。通过灵活多样的信息传播模式,全媒体充分发挥了其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将信息传播发挥得更加有效合理。应该说,这几种模式的探索都是有效的,但都有限。因为真正的全媒体需要更广更深的资源整合。要不然还谈不上是革命。

(五)全媒体的未来趋势     

当前,全媒体呈现出以下三个发展趋势:

一是数字视频新媒体前景广阔。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包括网络视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户外显示屏等在内的各种视频媒体。数字视频新媒体将成为未来全媒体发展的一个亮点,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空间。就手段而言,互联网电视将是未来视频新媒体的代表和方向,它以数字电视发展为切入点,向无线、移动电视和信息化应用延伸。通过数字一体机或新一代数字机顶盒,可以提供包括电视投票、互动节目点播、多人参与交互式游戏、电视抓取搜索等多项服务,这些服务都强调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交互性,真正把看电视变成用电视,这将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革命。视频新媒体的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内容提供方式和信息服务形式变革,带动整个传媒业的全媒体发展进程。

二是媒介融合向纵深方向发展。媒介融合是全媒体时代的大势所趋,指媒体通过重构组织结构和再造业务流程,使两种以上的媒介形式发挥协同作用,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优效果。随着全媒体的发展,未来的媒介融合将从简单的“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转变,信息传播活动将受到全方位影响,由此带来根本性的变革,诸如:注重多种传播手段并列应用的多媒体新闻,将发展为多种媒体有机集合的融合新闻;各种媒体机构的简单叠加、组合,将发展成真正有利于融合媒介运作的新型机构组织;媒介机构将在新的市场格局中,寻找新定位和业务模式,构建适应多媒体需要的产品体系和传播平台;媒介融合一定离不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受众甚至本身就是传播者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快速直达

首页导航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