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终端 > 其他 >

手机支付“国标”仍成谜 运营商担心被边缘化

来源:文汇报 作者: 王顿顿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16 21:02 
核心提示:一方面由电信运营商主导,手机支付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手机标准近场支付国家标准仍然成谜。近期,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向外界披露,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初步明确,其中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NFC),2.4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

一方面由电信运营商主导,手机支付高歌猛进,另一方面,手机标准“近场支付”国家标准仍然成谜。近期,国家金卡办主任、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会长张琪向外界披露,移动支付标准已经初步明确,其中近场支付采用13.56MHz标准(NFC),2.4GHz方案仅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由此在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博弈中,“洋标准”占据上风,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标准”则存在被边缘化趋势。

2.4G标准100%自主研发

采用2.4GHz频率的RF-SIM手机支付技术发明人之一,厦门盛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成武表示:“我们100%拥有RF-SIM卡技术的核心基础专利。”加上十几项相关发明,已经形成RF-SIM手机支付技术的专利集,且完全来自国内企业。

赵成武透露,目前2.4G标准得到国内电信运营商的大力支持。除了中国移动(微博)一直大范围采用2.4G手机支付技术外,近来中国电信(微博)也已连续数月采购其芯片,总体预估,基于2.4G技术的手机刷卡芯片已出货超过600万片。

相比之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嵌入式系统分会副秘书长王艳辉指出,NFC的专利主要由诺基亚、索尼及NXP公司拥有,目前大陆公司尚没有完整的技术方案可以提供,一旦银联真的选定NFC作为手机支付的标准,不仅意味着将手机支付的系统交给海外公司,也意味着将未来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市场拱手让人。

银联为何钟情NFC?

之所以,银行方面更钟情NFC标准。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认为,主要原因是NFC技术更成熟。目前,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开始了传统“磁条银行卡”向“IC卡”的升级,而IC卡采用的就是13.56M标准。另外,银行目前已经并将持续投放支持NFC的POS机,而如要支持2.4G标准,还需对POS机再进行升级。

张萌表示,目前移动近场支付标准仍未盖棺定论,“没有正式文件下达”,但2.4G毕竟由国内自主研发,国家知识产权局一位高官曾公开表态,之所以移动支付国标迟迟不出台,也与对未来专利隐患的担忧有关。

赵成武认为,前两年,手机刷卡支付发展速度超过银行卡,这可能引发了银联的担忧,虽然银联有金融行业规划的权限,但他觉得目前“2.4G标准应用于封闭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的规划并不合理。

实际上,在上海,2.4G标准支付已被广泛应用于很多商场、便利店和地铁公交;而在国内的许多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地,NFC则同样被大量封闭式应用,“应用划分模糊,现在还不好说将来如何划分应用的界限。”张萌说。

两种标准,孰优孰劣

自两种标准在国内展开大规模推广之时,关于标准优劣的口水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此业界普遍的共识是:2.4G标准的优点是兼具刷卡功能、对手机终端没有限制;而NFC则代表国际倡导标准,成熟度高,商用经验丰富。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无疑2.4G标准只要换一张SIM或UIM卡就能实现手机刷卡,比需要更换定制手机或相关外设的NFC标准方便不少。赵成武透露,联通之前曾高调推广过NFC,但实际上,不少省级公司均没有放弃2.4G标准,一直积极谋划2.4G布局。

而针对业界一直质疑的2.4G安全性,赵成武称:“2.4G标准拥有国际认可最高规范,现阶段不可能被破解。”至少,从目前规模商用后的情况来看,2.4G和NFC标准都没有受到过来自安全方面的威胁。张萌称,之前曾有运营商抱怨过NFC标准的稳定性不强,而针对安全性,业界目前没有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哪个更安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