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为何谷歌急推智能眼镜:占增强现实设备市场先机

来源:腾讯科技 作者: 张和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4-16 20:52 
核心提示:谷歌联合创始人、增强现实技术的大力支持者希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一次TED演讲中对谷歌眼镜提出了质疑,暗示这款智能眼镜产品是否最终推向市场仍然是不确定的。

北京时间4月15日消息,谷歌之所以急于将智能眼镜推向市场,是因为该公司大约有18个月的时间窗口,赶在弹性显示屏设备问世之前发布智能眼镜。一旦弹性显示屏技术成熟,新的电子设备形态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比如更加先进的苹果iWatch智能腕表等。因此,谷歌必须抢先一步发布智能眼镜,占领增强现实设备市场的先机。

以下为文章概要:

仅仅几个月之前,谷歌联合创始人、增强现实技术的大力支持者希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一次TED演讲中对谷歌眼镜提出了质疑,暗示这款智能眼镜产品是否最终推向市场仍然是不确定的。

然而就在上周,谷歌宣布了一项推广眼镜应用的风险投资合作计划。这项计划被称为Google Collective,目前已经吸引到了众多硅谷的顶级开发者加入其中。

如今,各大厂商都在争相竞赛,试图率先将智能眼镜或增强现实产品推向市场--尤其是在外界曝出微软也在开发智能眼镜产品的新闻之后。另外,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新的搅局者如Firefox OS等纷纷参战,也是智能眼镜市场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智能眼镜,而是增强现实以及相关技术的快速普及。

科技行业专家汤米·阿霍宁(Tomi Ahonen)认为,谷歌有大约18个月的时间窗口,赶在弹性显示屏设备问世之前发布谷歌眼镜。一旦弹性显示屏技术成熟,新的电子设备形态将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比如更加先进的苹果iWatch智能腕表等。因此,谷歌必须抢先一步发布智能眼镜,占领市场先机。

从产品形态上来看,谷歌眼镜既是一款可穿戴设备,也是一款增强现实产品。相比之下,微软也在开发类似的智能眼镜产品,而苹果则在开发智能腕表iWatch。到底哪一种设备能够真正成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未来王者呢?

阿霍宁表示,他更加看好主打增强现实技术的谷歌眼镜。他认为,增强现实将成为下一个大众媒体,或者可以说是第8种大众媒体(前7种媒体分别是印刷、录音机、电影院、广播、电视、互联网和移动)。

增强现实如今主要是通过智能手机来体验的,比如来自荷兰的Layar增强现实应用。这款应用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荷兰的印刷媒体、邮购目录和书本上,作用是为印刷页面提供数字互动功能。但增强现实同样可以通过平板电脑和游戏平台如PSP来体验,很快还将可以通过谷歌眼镜来体验。

增强现实不仅可以以视觉的形式出现,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实现--日本饶舌歌手Seeda近日发行的专辑中,就运用了以声音为基础的增强现实技术。

在对全球最发达的增强现实市场如日本、香港和荷兰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在问世的前2-4年就可以获得5%至10%的普及率。

这与移动媒体1998年初次问世时的普及速度相同。因此,根据早期成熟市场用户接纳新兴技术的速度推算,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增强现实将在2020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0亿美元付费媒体用户的巨大市场。

在可穿戴计算设备方面,阿霍宁认为,可穿戴设备与增强现实的概念有一定的重叠,但可穿戴设备更有可能仅仅是一股潮流而已,而不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持久的改变。

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很多试图将电子设备绑定到牛仔裤和T恤上的尝试;许多厂商都推出了类似于“Dick Tracy”的带有电话功能的手表,甚至是能够发送接收短信提醒的腕表产品。这些产品已经问世好几年了,但为什么根本没有普及呢?这是因为它们最终被证明只是短期的潮流和试验品而已,无法产生持久的影响。

阿霍宁称,智能腕表的概念对于很多工程师来说颇具吸引力,但普通用户的体验并不太友好。这正是谷歌眼镜与之不同的地方--对于佩戴眼镜的用户来说,他们已经在透过眼镜看世界--谷歌眼镜并不强迫他们剧烈改变他们的行为。

但如果你把手机的技术装进腕表中,用户就需要将腕表拿到耳朵旁边--这看起来很傻,而且很不舒服--除非使用蓝牙耳机等配件,而蓝牙耳机技术也是一种曾经风靡一时但很快不见踪影的技术。我们很快将看到众多科技公司围绕可穿戴计算概念推出各种各样的设备,但普通用户的反响可能仍然很一般,这并不是一个持久发展的业务。因此,主打增强现实技术的谷歌眼镜未来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可穿戴计算设备的概念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