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软件 >

谁能笑到最后:智能音箱务实派与技术流的博弈(2)

来源:孙永杰 作者:孙永杰 责任编辑:方向 发表时间:2017-06-07 12:57 
核心提示:当然我们在此并非否认谷歌和微软在智能语音技术上的实力,只是在智能音箱这个品类中,其优势难以变现。 那么接下来的是,亚马逊和苹果间在智能音箱市场的竞争谁能最终胜出? 不可否认,由于先发优势,亚马逊的Echo

当然我们在此并非否认谷歌和微软在智能语音技术上的实力,只是在智能音箱这个品类中,其优势难以变现。

那么接下来的是,亚马逊和苹果间在智能音箱市场的竞争谁能最终胜出?

不可否认,由于先发优势,亚马逊的Echo系列目前已经占据美国语音智能音响用户约70.6%的份额,远远领先于苹果。

但就如我们前述的从目前用户对于智能音箱的使用看,亚马逊并未实现其最初发布Echo的目的,即促进用户利用Echo购物。

值得一提的是,从Echo产品本身的特点看,似乎亚马逊未从硬件的层面体现出其鼓励用户利用该设备购物的差异性体验的设计和功能(除了语音之外)。

这可能也是为何后来亚马逊开始大力发展第三方应用(目前已经达到10000个),甚至不惜以部分牺牲语音功能而推触屏版Echo Show的部分原因。

因为从当下主流应用的角度看,亚马逊已经意识到Echo将很快遇到增长的瓶颈和Alexa技术的局限性(从常用的语音应用看,相信在语音的技术层面亚马逊的Alexa和苹果的Siri相比不会体现出什么优势,尽管业内在提及Echo时,总是大书特书其技术的领先性)。

但根据Voice Labs的最新研究,97%的用户会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对Alexa的新功能失去兴趣,不再使用它;与此同时Alexa的10000项功能里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赢得了回头客。

由此可以看出,以更多应用拉动Echo的作用相当有限,或者说用户对于智能音箱的应用就是那么几个最常用的主流应用。

既然如此,主流应用中找出更主流的或者说是杀手级的应用对于智能音箱的持续可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而从主流的应用看,播放音乐是仅排在计时的第二类应用,且重复使用率排在第一位,即综合(使用和重复使用)看,恐怕播放音乐才是智能音箱的刚需(相比较其他的应用,且仅限于智能音箱这个品类),而“听”才是决定这个体验的关键。

当然对于智能音箱(主要是语音交互方式),这个“听”有两方面含义,一个是听取和识别用户语音指令的音箱本身“听”的能力,另外一个“听”就是指音箱给予用户的“听”的体验。

但无论是技术流的谷歌、微软,还是务实派的亚马逊,从各方的报道看,几乎都把焦点和竞争集中在第一个“听”上,即谁更能更快、更好地识别用户的语音。

但就像人们看到的,目前的智能音箱就那么几个主流应用,在这个“听”上,我们相信,谷歌、微软、亚马逊和苹果很难彼此间体现出差异化的优势,恰恰在另外一个用户端的“听”上才应是差异化之所在。可惜的是,谷歌、微软和亚马逊都忽略了在这个“听”上的努力,而从苹果新近发布的Home Echo,苹果对于它的诸如7个波束形可控制方向的高音喇叭,并具有自动低音平衡功能,提供声音的动态轨迹,甚至引入苹果A8处理器来予以实现及发布后苹果CEO库克表示苹果的重点是研发一款“突破性的音箱”,旨在提供高品质的音频体验;音乐是我们DNA的一部分,可追溯到iTunes和iPod,我们想要打造出最佳、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东西。(责任编辑:方向)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