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软件 >

打车软件为何集体“疯狂”融资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穆媛媛 责任编辑:韩杰 发表时间:2014-12-30 14:51 
核心提示:虽然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都停止了这种偏向营销的市场活动,但是双方其他补贴活动持续,比如,在微信圈风靡一时的抢打车红包活动,此前微信还因为屏蔽快的打车红包,将微信的开放策略推向了风口浪尖。

几近疯狂的国内打车软件市场,喧闹声一浪高过一浪。

本月初,滴滴打车刚刚才宣布完成新一轮超7亿美元的融资,并一度创造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记录,以及中国互联网非上市公司中最大的单笔融资之一。

12月29日,另一打车软件快的打车也被传出8亿美元融资的消息,消息人士称此次快的打车的投资方除了阿里巴巴和老虎基金以外,还有其他两家大型基金,但该消息并未得到快的官方证实。如果8亿美元融资消息属实,快的打车将刷新滴滴打车7亿美元融资记录。加上今年春节前后完成的超1亿美元B轮融资、9月完成超2亿美元C轮融资,快的打车在2014年的融资总额将超过10亿美元。

事实上,资本对于打车软件行业的青睐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就在滴滴宣布该轮融资之前,Uber刚刚完成了12亿美元的融资。市场研究公司VC Experts曾表示,Uber这轮12亿美元的融资可能使这家叫车服务公司的估值达到约400亿美元。而此估值对于仅成立4年的uber而言,在全球非上市科技公司中也屈指可数。

此外,马来西亚刚成立不久的GrabTaxi也获得软银2.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动辄几亿美元、十几亿美元的投资,资本对于打车市场的热衷一直延续,即使那些即将IPO的公司也难以赶超打车软件市场融资的规模和速度。

资本青睐为哪般?

商人无利不起早,打车软件烧钱补贴并非一场公益运动。

2013年下半年,在分别获得了阿里、腾讯数亿美元投资之后,打车软件市场从“百家争鸣”步入“双雄争霸”,快的和滴滴也由此掀起了烧钱之旅 。

今年春节刚过,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不惜血本得掀起了请全国人民打车的活动,一时,滴滴和快的几乎成为了饭后谈资必谈话题。虽然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双方都停止了这种偏向营销的市场活动,但是双方其他补贴活动持续,比如,在微信圈风靡一时的抢打车红包活动,此前微信还因为屏蔽快的打车红包,将微信的开放策略推向了风口浪尖。

不可否认,滴滴和快的的烧钱活动,是成效显著的。很多用户通过红包吸引下载了打车软件,用打车软件叫车出行的习惯也逐渐形成。竞争双方在市场上呈现出拉锯战的态势,市场份额也是旗鼓相当。

事实上,打车软件只是棋子,背后则是腾讯、阿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对决。无论补贴司机、乘客,他们的意图非单纯的打车市场,而是瞄准移动支付和其背后存在的巨大商业利益。

因为打车软件不仅仅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打车行为本身具备使用频次高、普及率广的特点,而打车APP将出行与移动支付相“拉拢”,适合广泛传播。因而巨擘们除了积累用户规模、培养支付习惯外,还围绕着打车用户展开了精准营销。

例如阿里的云平台阿里云,它将通过对用户打车习惯、打车路径以及用户阶层等数据进行分析后,挖掘消费者潜在需求,优化所提供的服务。很明显的一个例证,打车软件刚刚兴起之时都是无差别推送,而现在则有了地理距离等多方因素的考量,这便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优化的结果。

而这些用户数据对于整个移动支付的布局作用极大,因为使用打车软件必须开始定位服务,基于此来了解和培养用户及商家的的移动支付习惯,并向用户推送打车目的地的生活服务信息,实现多种服务内容叠加,从而与商家及消费者合作,获得赢利,无论微信还是支付宝都不曾放过这个机会。

另外,支付在整个生态链布局中,属于最后一公里,只有牢牢掌握了支付,阿里和腾讯的O2O生态链才算完整,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移动支付的作用也关系着两大巨大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布局。因而,打车作为容易被用户接受的服务,是巨头提高移动支付渗透率的绝佳工具。

易观智库副总裁李智坦言,打车软件带来的启示或许是发现解决单点问题的场景,才能盘活线上线下的用户和资源。

这让一直对中国大陆市场垂涎的Uber,也念起了中国这盘经。12月17日,百度宣布与Uber达成合作和投资意向,未来双方将在技术创新、开拓国际化市场、拓展中国O2O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合作。Uber的打车服务将接入百度地图、百度移动等App之中,百度钱包作为支付体系也将纳入合作之中。至此打车软件市场终于BAT三足鼎立。

正如大家所知,百度在支付领域发力较晚,百度钱包在今年4月中旬才完成品牌构建,虽然之后一直大力进行市场推广,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好的着力点切入到消费场景之中。Uber,或许是百度钱包目前最好的选择。(责任编辑:韩杰)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