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农村互联网 >

福建省基层农村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研究(2)

来源:《中国信息界》 作者:刘斌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11 11:52 
核心提示:主观因素分析 农村文化素质结构较低 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率为5.5%;全省农村劳动力高中(包括普高、职高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0%,小学、初中文化占81.5%。鉴于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导致农

主观因素分析

农村文化素质结构较低

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率为5.5%;全省农村劳动力高中(包括普高、职高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0%,小学、初中文化占81.5%。鉴于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导致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也直接导致了多数农民信息化技能的缺失。很多农民渴望通过信息化工具掌握通讯、就业、致富、生育等信息,但由于不懂电脑和网络,农村也缺乏这些技能培训的投入,因此广大农民即使购买了电脑,开通了宽带也很难熟练掌握。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仍然是妨碍这些非网民上网的最主要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留守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居多,这部分人的文化素质水平一般处于偏低程度。

农村地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使多数农民对信息化缺乏了解。对电子政务这个新生事物更是处于未知或半未知状态。农村的保守思想也使得他们缺乏接受新事物的热情以及改变传统生活方式的主动性。而电子政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需要公共服务的主体与客体互动。农民不具备电子参与的能力,便会被排除在电子政务之外,农村电子政务便失去了客体。更谈不上以顾客为导向,提高公共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政府服务流程缺乏变革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加上原有的政务内容。电子政务更需要政府流程的配套变革。在组织结构、在职能设置、资源分配上和工作方法都需要进行调整。由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还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地方基层的电子政务定位缺乏服务导向,停留在信息发布和形象展示的地方电子政务为数不少。使得原本更应该承当服务功能的基层电子政务原有的功能缺失。

现有的电子政务提供的网络服务不能适应“三农”对电子政务的具体要求,这导致农民不能方便依赖电子政务系统进行在线服务,相反跑到政府部门的“面对面”办理比“人机对话”更方便些。在传统的政务模式下,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农民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交通费用去获取信息或递交表格,而且还经常出现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这也是当前电子政务满意度低下的原因。以政府网站为例,由中国软件测评中心、人民网、中国经济网共同开展的“2009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仅2.8%的受访者对县级及以下政府部门网站表示满意。越是基层政府,面对基层公众服务的机会就越多,但在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却越弱。这样,地方特别是县级地方电子政务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层政府电子政务服务意识和能力欠缺

电子政务仅仅改变的传统政务模式的媒介、流程,而真正执行服务还必须是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此,电子政务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人员能否有意愿和有能力去执行。对于农村电子政务的服务,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层干部和人才极其匮乏。

除了信息化意识薄弱之外,一些基层政府领导和干部对电子政务的理解也不正确,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当中认为电子政务就是买几台电脑、建几个网页的大有人在,没有明确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有些领导个人文化素质很低,连基本的电脑知识都不具备,更难以胜任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大任。农村服务的内容多而繁杂,要搞好服务三农的工作,必须要有责任心和耐心,在电子政务的建设安排上更要做好内容的精心安排、流程的合理设置、动员的广泛细致。领导服务意识是不可欠缺的,懂得信息化的人才也是必备的。因此,能否建立一支高效的为民服务的干部人才队伍也是农村电子政府发展的关键。

福建省农村电子政务发展对策

加强教育,普及网络

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教育水平。不仅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青少年的入学率和升学率,逐步提升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而且要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和致富技能。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启动阶段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投入,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投入方面,给予应有的扶持和帮助。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培训。政府可以采用多样化培训主体,鼓励社会中介和公益组织等向所有愿意参加学习的农民提供免费培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开展演示教学,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各地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考虑引进计算机和网络的专业人才促进农村基础电子政务的发展。(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