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电子商务 >

移动支付跨越障碍需有终端巨头融冰

来源:飞象博客 作者:陈志刚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26 11:51 
核心提示:这些数字看似绝对值很大,但是如果按照每笔交易所产生的行业利润率来看,如果以5-10%的行业利润率,人均一年贡献的平均价值在150-300之间。如此低的用户平均价值贡献率,其实说明移动支付产业还并没有进入所谓高速发展期。

移动支付吵吵闹闹了很多年,从标准之争到主导权之争,电信运营商和金融系打了至少已经三四年。在这个过去的三四年,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规模还是很小。

截止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45亿户,全年发生业务2.47亿笔,人均一年交易次数不到2次,尽管交易金额接近一万亿元,但是平均每笔交易也就三千多元。

这些数字看似绝对值很大,但是如果按照每笔交易所产生的行业利润率来看,如果以5-10%的行业利润率,人均一年贡献的平均价值在150-300之间。如此低的用户平均价值贡献率,其实说明移动支付产业还并没有进入所谓高速发展期。

从一年的时间段来看,不足300元的价值要分配到芯片/终端/运营所/银行/商家等等如此漫长的产业链条上,恐怕养活自己都是问题。

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央行支付清算的有关官员呼吁企业要转变心态,去大力发展农村市场。一是可能认为农村人口基数大,而是农村人口的手机上网用户也已经成了规模,手机普及率远远大于电脑普及率,因此在技术替代性上,可能更容易在农村市场普及。

尽管这个方向没有错误,但是显然忽视了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从早期市场阶段进入成熟市场阶段所必需经历的条件。移动支付市场寻求规模效应是必然的,农村市场是能够带来规模效应的终点市场可能也是正确的判断,但是如果忽视农村市场的更低的价值贡献率以及农民自身知识条件的局限性从而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程度的问题,那么只能说,这种呼吁企业去农村市场的说法是太超前了。

标准还在襁褓之中,大城市市场用户还不认可,农村市场也看是遥不可及,一个普遍为主流用户市场所接受的基础应用还没有出现,模式之争主导权之争还在暗流涌动,难道移动支付市场真的就无可作为了吗?

短期来看,可能的确是这样,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正确的认识到,当前移动支付产业还处于市场早期阶段,还并没有跨越从早期市场到龙卷风市场的那个鸿沟。

大部分保守的用户和企业还处于观望阶段。显然,改变这种观望气氛,不能指望支付下乡的宣传忽悠,更不能指望用户一夜之间醒来突然认知转向。

而所谓主流用户市场的基础应用,恐怕永远也不会出现。道理很简单,移动支付如果要成为主流应用,必须替代现在的主流支付手段,而替代,则是一个漫长和痛苦的过程。

这种替代如果采取由移动支付的主导厂商采取成本补贴的方式,比如运营商或者银行为最终用户或者上游厂商提供成本补贴,由于规模太大和产业链条太长,恐怕需要投入巨量的资本。

但是这种替代如果是一种技术替代,而这种技术替代,是从用户的终端上开始改变的,则容易的多。

比如Google在Nexus S上面采用NFC系统,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Google已经开始与Master Card、花旗银行开始秘密合作。据说Google的计划是打算让花旗信用卡的持有者登记使用,除了把手机当成电子货币包,Google还会搜集消费者购物习惯,并且对其发送关键词广告;而消费者也能利用app追踪自己的消费行为以及管理自己的信用卡账户。

因此,我们看到,如果谷歌的NFC系统成为安卓智能手机的标准配置,以目前安卓智能机在中国的出货量规模,和安卓智能机山寨化的趋势,或许移动支付的规模发展能够提前一点时间。

所以,移动支付融冰,恐怕不是寻找基础应用,而是要等待其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当然,前提是NCF芯片成本足够的低。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