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借力信息化发展 改善农村支付环境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09 17:13 
核心提示:农民金融知识基础差,风险意识薄弱,使用新兴支付结算工具风险点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应做好安全提示,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助农取款服务点应严把资格审定关,选择在村里信誉好,经营时间长的商户,并加强服务点的安防措施。

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中,居民使用银行卡随时随地进行取现、消费已经成为常态,大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在支付清算系统与银行卡的特色服务方面基本实现了无差异竞争,甚至出现过度营销银行卡带来资源浪费和经营风险的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域、农村支付服务供小于求,不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非现金支付受理环境不理想;银行卡针对农村特点的创新不足,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少农民群众由于缺乏了解相关知识的渠道,对银行卡接受度和接受能力极低。

有农民仅仅是为了取50元的补贴,翻山越岭、搭车坐船然后在银行大厅里排队半天;有农家子弟上学报到前,把学费现金缝进贴身衣服里,然后提心吊胆地坐火车上学;有农村大爷无视布设的自助设备,认为银行卡没有存折可靠;有大妈把密码直接写在卡背面,让工作人员自己看……相关的故事不胜枚举,每个从事农村支付服务的基层工作人员都可以说上半天,有些在都市居民听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的确确就发生在同一个时代同一片土地上的农村中。

目前13多亿人口中,农村人口6.7亿,2011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中,城市消费15.69万亿元,农村消费2.43万亿元,城市消费是农村消费的近7倍,人均消费是农村人均消费的6倍多。但许多调查表明,在近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比如发放财政补贴,开展“万村千乡”等工程的背景下,农村具有巨大的消费需求,消费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农村消费、投资的大量增长必将对支付服务环境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涉农金融机构综合业务系统的建成运行和不断完善,与人民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实现联接,中国银联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延伸,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支付网络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电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全覆盖,为卡基支付、移动支付、电视支付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受到城市支付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年轻人对银行卡支付、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越来越认同。

在良好的客观环境下,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近年来频频为改善农村支付环境、推广银行卡涉农特色服务造势:人民银行先后于2006年和2009年印发了《关于做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并于今年2月下发《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乡镇、行政村的基本覆盖,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发放、日常小额取现、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银监会于2009年正式启动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工作,截至2011年底,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从工作启动时的2945个减少到1696个,实现乡镇机构和服务双覆盖的省份(含计划单列市)从工作启动时的9个增加到24个。在金融机构网点和助农取款服务点双重覆盖下,彻底改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不足,指日可待。

但解决覆盖不足并不是终点。首先,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农村客户的金融需求,研发推广操作简便的支付工具和终端。农信社等涉农金融机构的科技团队应综合考虑机构的特殊性、地区差异、用户偏好等客观因素,比如设计缴纳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费界面,提取粮食补贴、新农保等财政补贴的专用界面等,并尽量简化操作步骤。同时要培养起一只熟练、敬业的技术服务团队,迅速解决各种运维中的突发状况,不能搞一次性工程。

其次,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拓展空间十分广阔。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就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各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大规模发卡之前,做好产品开发,优惠用卡资费、设计特色服务。可根据农民工、农村大学生、创业农民、创业农村妇女、特色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等不同主体的不同需要,开发满足其消费生产所有需求、集所有功能于一身的特色银行卡,避免走入城商行重复发卡、卡片功能雷同的误区,为农民减少用卡困难。

在提高便捷性的同时,对风险防范不可有一刻放松。开发产品设备时,应严格遵守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的条文制度,通过技术防范等手段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为农民群众办理支付结算服务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农民金融知识基础差,风险意识薄弱,使用新兴支付结算工具风险点多,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应做好安全提示,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助农取款服务点应严把资格审定关,选择在村里信誉好,经营时间长的商户,并加强服务点的安防措施。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