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解析:关于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分析

来源:电子科技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3-22 11:36 
核心提示: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可以让尽可能多的物品与网络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连接,从而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进而形成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物联网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

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们可以让尽可能多的物品与网络实现任何时间、地点的连接,从而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进而形成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物联网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

1、物联网的概念及其外延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它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和管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发展,人们在考虑将物体连接起来的技术时,除了射频识别技术外,没有更多的其他方法,目前看来,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2005年,ITU-T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涵义进行了扩展,报告分别从物联网的概念、涉及到的技术、潜在的市场、面临的挑战、世界的发展机遇和未来的生活展望6大方面进行了阐述,报告以这样的形式阐述了物联网的概念:信息世界和通讯技术已经有了新的维度:任何人、任何物体,都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连接起来,从而创建出一个新的动态的网络——物联网。

 除了上述两种物联网概念外,现在普遍接受的物联网概念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运用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等技术,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中,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3大特征。

1.2 物联网的外延

要理解物联网的内涵,除了对物联网的概念有所了解外,还必须清楚传感网、泛在网、M2M、因特网、移动网等与物联网密切相关的概念,图1给出了这几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阴影部分为物联网的范畴。   

泛在网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无所不在的基础网络。(2)无所不在的终端单元。(3)无所不在的网络应用。其将4A作为主要特征,即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方便地通信;传感网,一般指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传感网与物联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传感网不强调对物体的标识,仅仅感知到信号,但并不一定明确标识出是众多被感知物体中的哪一个;M2M是指“机器对机器通信(MachinetoMachine)”,作为实现物联网最常见、最普遍,也是最具有可行性的方法,M2M的应用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其在现阶段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是物联网研究和应用的主力军。

从本质上讲,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M2M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个思想,即将信息交互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从而实现通信应用范畴的极大扩展,以“信息化、智能化”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会产生概念表述的不同,是由于其出发角度的不同。泛在网主要以人为主体,通过泛在的网络构成、泛在计算以及泛在的网络应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传感网重点强调对于信息的感知,通过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融合和路由完成对于各种具体应用的数据支持;M2M则主要关注节点之间的通信,通过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机器设备不再是信息孤岛,实现对设备和资产有效地监控与管理。对于泛在网、物联网、传感网、M2M之间的关系,应以辩证的方法认识到,其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 

 2、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2.1 物联网的体系架构

关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学术界有诸多不同观点。文献提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包括3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文献提出物联网体系架构应包括4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表1对两者的层次结构进行了对比。文中较为赞同文献的提法。其中指出,物联网概念模型已经无法采用传统的分层模型进行描述,采用物品、网络、应用三维模型建立了物联网的概念模型,构成由信息物品、自主网络、智能应用为构件的物联网概念模型。图2为物联网三维概念模型。文献认为,采用分层模型构造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以及实现模型,得出的结果较为零散且需要进一步分类,从理论上可以说明,物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无法采用二维分层模型构造其逻辑模型。采用物联网三维概念模型可以部分解释物联网研究和开发中存在的一些争议。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