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应用 >

CPU竞争进入车联网时代 传感器技术急待突破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作者:李文秀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1-16 14:12 
核心提示: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的对外介绍,汽车移动物联网的核心就是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技术,对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对车辆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实行有序进路,有序行驶。

随着车联网列入“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有近十年的“汽车计算平台”倡议似乎在搭上了“物联网”时代后终于将以新的形式真正启动了。

根据刚刚成立不久的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的对外介绍,汽车移动物联网的核心就是利用先进传感技术、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技术,对道路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对车辆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实行有序进路,有序行驶。

“传感器是热门项目,也是风投这几年的焦点之一。为了安全及省油,美国(克林顿时期)及欧盟都已立法要求汽车配备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下一个大市场是智能手机。除定位功能外,磁和压力传感器还可以更加详细地测出目标所在的楼层。”硅谷一家专门为大公司设计模拟IC的公司CEO泰德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物联网的“智能感知”。

早在2000年,两院院士王大珩与另一位863计划的倡议人杨嘉墀院士牵头、联名31位院士上书国务院,提出“发展我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占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高度重视和特别批示。不过,虽然在2001年启动的“十五”863计划重大专项的12个专项中已经包括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基础软件”和“电动汽车”两个领域,但“汽车计算平台”的定位可能还是让当时的科技部决策者拿捏不准。

2003年9月26日,王大珩和杨嘉墀等10位院士再次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信息产业部牵头“尽快组织实施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

在国务院最高决策层的批示下,接连的论证会中形成了基本共识——“汽车计算平台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开创一个汽车电子信息的新产业,促进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使我国信息产业在芯片核心技术‘高性能控制计算CPU’和软件核心技术‘高性能实时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第三代移动通信、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卫星导航、智能交通、移动网络的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重大的载体,并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此外,在2004年出台和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国家重大专项的方案(草案)》,汽车计算平台被明确定义为整个汽车所有控制与计算的总平台,包括硬件、芯片、系统软件、控制、驾驶、信息、交通、传感、执行及设计十大子平台。

不过,从国家项目角度来看,“国家汽车计算平台工程”还是一个未进入实施阶段的愿景。在刚刚经历了上个世纪90年代908、909工程两次政府主导未能实现设想目标的工程后,信息产业部宁可继续等待“十五”863计划的成果为“汽车计算平台”建设生态系统。

虽然科技部在“十一五”时期的“支撑计划”领域中支持了“智能交通平台”的研究,但信息产业部的“等待”也的确见证了在中国大陆CPU领域的研发和成功产业化最终是需要由市场推动的,而不是依靠政府主导。

虽然中国大陆的诸多VCD厂商也在不断地打出“汽车电子”的旗帜,但国际汽车巨头仍希望通过高科技来复兴整个汽车行业的“联网”,Intel早在2009年的IDF大会上就已抛出“智能车联网”的方案。根据调查显示,汽车电子产品领域“车载产品”的份额已经超过传统意义上与汽车技术水平关联性大的“电子控制产品”。

虽然汽车专用的MCU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几个跨国企业手里,如飞思卡尔、英特尔、NEC、ST等,但传感器才是中国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在物联网感知领域的关键差距,也是同样身为中国仪器仪表奠基人的王大珩院士曾用“看似配角,实为核心”来形容的仪器仪表的基础核心部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