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物联网 > 技术 >

锦州市各国有银行稳步推广金融IC卡

来源:锦州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7-12 14:21 
核心提示:2011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境内新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按照央行的要求,五大国有银行在国内率先发行金融IC卡,目前我市金融IC卡的推广情况如何。

2011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自2015年1月1日起,所有境内新发行的以人民币为结算账户的银行卡应为金融IC卡。按照央行的要求,五大国有银行在国内率先发行金融IC卡,目前我市金融IC卡的推广情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部分银行的相关部门。

据了解,目前中国银行发行的白金卡、国际卡、新发行的长城环球通卡均为金融IC卡。在借记卡方面,正在银行员工内部发行,待试点测试后将向广大市民发行。交通银行发行的借记卡新卡均为IC卡,信用卡类的IC卡何时推出尚待总行通知。工行的理财金账户卡和白金卡、南航明珠信用卡、东航联名信用卡为IC卡。建行目前在内部员工中首发借记卡类的IC卡,预计8月份开始面向市民发行和更换借记卡类的IC卡;预计10月份信用卡类的IC卡将面世。农行将首先为贵宾客户更换IC卡,并逐步扩大推广范围。

金融IC卡与以往的银行卡相比,卡面上增加了芯片,并且有“闪付”标志。目前,发行的此类卡片仍带有磁条,属于由磁条卡向芯片卡过渡的阶段。使用目前的芯片卡可选择刷卡、插卡、非接触(闪付)三种方式。芯片的放置方式包括外置和内置两种方式。为了保证芯片卡的使用,银行已对ATM机、POS机等相关设备进行了技术升级。

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金融IC卡具有安全性、便捷性、多用性的特点。相比银行磁条卡存储空间小、无运算能力,金融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的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系列,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市面上的支付卡很多,由于发卡主体多样、技术标准不一、不能全国联网统一清算、账户资金管理不规范,“一事一卡,一人多卡”的现象非常普遍,持卡人携带和使用不便。央行指出以金融IC卡为主导,实现跨行业、多领域的支付和管理,逐步减少、替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卡,实现一卡通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支付)、一卡多用(多个行业共用一张卡),是统一规范支付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民生能力的必要抓手。

目前在省内部分城市,银行与当地社保部门联合推出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简称社保卡)是参保人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的身份凭证,记载了参保人基本信息和各类社会保障信息,社会保障卡具备了普通银行卡的全部功能,参保人的五项社会保险资金的上缴和发放可通过社保卡的金融功能实现,同时参保人可办理银行存取款、转账、代缴水电燃气费、投资理财产品、买卖外汇、黄金、基金、债券、第三方存管等各类银行业务,并可在全国各地银联ATM机、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和银行柜面使用。

除了社会保障卡外,未来的合作范围还会包括医疗、公共交通等行业。另外,银行还会与移动通讯部门合作,在手机上加载芯片,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