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凌家滩遗址的5大悬疑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2-23 07:41 
核心提示: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距今5300年, 因其各类遗存齐全,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日前,凌家滩遗址又传出了好消息:经过20多年、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并且,遗址的第六次考古挖掘也将启动,并借助更多高科技手段进行现场勘探。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距今5300年, 因其各类遗存齐全,专家评价,凌家滩遗址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自从1987年凌家滩第一次发掘以来,虽然已经经过5次发掘,但凌家滩仍旧给考古人员留下众多未解、难解之谜。凌家滩的先民们是如何创造出这样奇迹的?凌家滩的玉料来自何方?是什么将数吨重巨石摆成“巨石阵”……

——谜团——

先人如何钻出直径0.15毫米的微孔?

在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个玉人,方脸、阔嘴、细长目,双手举于胸前,五指分开,手掌向内,呈站立姿势,背面扁平,有对钻的小孔。

直到现在,我们都不能明白,在55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竟可以用直径不超过0.17毫米的钻管在玉器上打出孔径0.15毫米的微孔来,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

这不光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微型管钻工艺技术,就在科技相当发达的今天,我们也只能用激光才能完成。所以这还是一个谜。

啥工具将数吨重巨石摆成“巨石阵”?

考古专家介绍,凌家滩的“巨石阵”原本有好几处,很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炸碎了。这些巨石原来的高度有的五六米,有的达八九米。

但经钻探发现,凌家滩的地表底下和裕溪河的河床底下还埋藏着许多巨石。其用途可能也与英国等地的“巨石阵”一样,与观察天文、太阳运转有关。凌家滩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有巨石遗存的唯一遗址,其建筑年代早于英国巨石阵1000年左右。经研究,这些巨石均来自距凌家滩5公里的太湖山,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都极低下的5000多年前,先民是如何将如此高大笨重的石头开采出来并雕刻成石柱?又如何从5公里以外搬运到凌家滩?

凌家滩的先民到底如何生产生活?

安徽省考古所吴卫红主任表示,即将启动的第六次发掘,他们最想解决的是了解凌家滩先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吴卫红说,以往的几次发掘中,对于墓葬的发掘较多,但关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基本是个空白。此次在钻探中,他们已发现了疑似居民生活区域的红烧土区。所以希望能够了解古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比如说:古人居住的房子什么样?生存的环境如何?生产中的农业种植什么,是水稻还是别的什么?玉器在哪里生产?怎样生产等一系列问题。

“护城河”是否属于凌家滩时代?

吴卫红介绍,在此次钻探中还发现了包围红烧土的壕沟,相当于古代的“护城河”,总共长度达两千多米且宽度不等,壕沟深度在1.1—1.9米,而在沟的钻探中还发现了极其少量的凌家滩时期的陶器。吴卫红说,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该壕沟就是凌家滩时期的,但至少说明这条壕沟可能跟凌家滩有关。

凌家滩遗址为何中间出现断代?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宋镇豪说,凌家滩文化起于距今5800年左右,最晚甚至可以持续到距今4000多年,跨越了漫长的时间。而凌家滩文化经过两度兴衰,中间出现了中断,而这样的中断是怎么形成的,至今是个谜。

吴卫红也用“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缓起勃兴,盛极忽衰,昙花独秀,了无踪影?”表达了对凌家滩文化忽然断代的疑问。

——释疑——

凌家滩玉料可能产自肥东和庐江

经连续五次发掘,凌家滩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可谓“感动中国,震撼世界”。但这些精美玉器的玉料来源一直是个谜。有专家说,它们可能是来自距其数百里之遥的霍山,也有人说它们就产自附近肥东和庐江。为解开这一谜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合作,对凌家滩出土的玉器进行研究分析后认为:凌家滩的部分玉料可能就产自附近的肥东和庐江。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李青会表示,他们对凌家滩1987年和1998年部分墓葬发掘出土的玉器,以墓葬为单位、多个批次的近300件玉器通过无损伤测试的方法,运用能量色散型射线荧光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手段,分析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物相组成后发现,凌家滩出土玉器的用料非常丰富。它们中有透闪石(软玉)、阳起石(软玉)、蛇纹石、石英石(水晶、玛瑙、玉石)、滑石、迪开石及明矾石。尤其是透闪石几乎占到60%以上,部分墓葬甚至达到80%。

李青会说,这些玉料应来自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虽然目前还没将凌家滩的玉石成分和其他地方,包括当地的玉石成分做对比,但因附近的庐江就有专门产明矾石的矾山镇,在距其不远的肥东一带,具备生产透闪石和蛇纹石的地质条件。5300多年前的古人,很可能就近取料,凌家滩玉石很可能就出自庐江和肥东。

凌家滩遗址是裕溪河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遗址

为进一步探明凌家滩遗址的结构和功能分区,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在遗址周边开展大范围区域系统调查。截至目前,裕溪河流域已调查面积约260平方公里,姑溪河流域已调查面积400余平方公里。一系列考古发现为揭示凌家滩遗址产生的自然和社会背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但以往所知的仅仅是大型墓地部分,而对整个遗址的面积、功能分区、有无特殊遗迹、是否存在聚落群等诸多问题都缺乏了解。基于这种状况,省考古研究所2008年底开始对遗址周边开展大范围系统调查、勘探工作,以全面了解遗址本体、周边遗址分布等情况。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朔知介绍,在裕溪河流域已调查的约260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共发现先秦遗址50余处,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址20余处,而与凌家滩年代相近的有10余处。在姑溪河流域4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共发现先秦遗址近百处。在遗址的外围,通过勘探还发现了一条壕沟。

目前,朔知正带领一群网上招募来的考古志愿者对4年来的调查、勘探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他说:“目前可以知道,凌家滩遗址是裕溪河流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遗址。该遗址本身的年代延续了数百年之久,主体年代与崧泽文化的年代相同。居住区主要在平地之上,贵族墓地则位于山冈高处。”

■ 延伸阅读

新疆和静发现大规模“石阵遗址”

近日,新疆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文物调查时,发现了到目前为止新疆规模最大的一处“石阵遗址”。该石阵遗址位于和静县哈尔莫敦镇觉伦土尔根村北面的哈合仁河沟南岸的高洪积阶地上,此处为乱石滩。石阵分布于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400米的范围内。

据介绍,该石阵以较大石块围成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四边形相对封闭的石围。有些石围外还有更大规模的石围或长而直的石墙基组成。有的单个石围为一组,有的数个石围为一组,有的石围一侧有缺口,石围内一般较平坦。

和静县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石阵现场采集到大量夹砂红陶片和石镰、石门轴各一个,他们认为这里很可能是汉代以前的一个大型部落聚集和生活的遗址。在石围内外的地表面,不时发现有夹砂红陶片和轮制的夹砂红陶片。

此外,在石阵遗址附近还发现大小不一的石堆墓和古代引水渠,其中石堆墓大的高约3米,地围长65米,小的高0.5米,直径8米,共有近百座。

据悉,和静县位于新疆中部,天山中段南麓,县城北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456公里。距今约3000年左右,和静县境内就有古人类生息。春秋晚期和汉初,有姑师(车师)人在这一带活动;汉时,和静境为焉耆国地。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