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文物 >

新疆文物考古成果丰硕

来源:天山网 作者:张迎春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11-15 13:03 
核心提示:通过这次的展示,我们看到,一批年轻的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和工作者,通过一年的野外、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锻炼,学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成长,他们将以开阔的胸怀,吸收各类信息,成为今后我区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11月12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一天的会议,让代表们感受最深的是,今年我区文物考古成果丰硕:为配合我区“定居兴牧”水利工程,调查发掘古墓葬1200多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千余件,许多发现,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2007年度高昌故城第二次发掘报告》等一批考古科研成果报告相继完成;全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整理小组,完成了普查成果集成丛书的编写;我区与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和中国重庆、河南、广东等省市进行了文物考古学术交流和展览……这些成果,都是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的。所有成果是最新的,也是完成起来难度较大的。

按照惯例,这次成果汇报会面对新疆文物系统就够了,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却将其扩大到了西北范围,邀请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专家学者们也来参会。

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说:“学无止境,文物工作者就是要心胸开放,不要只局限在本土或本系统,要做大交流、大学术,只要致力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的事,就应该不分你我。”

谁能想到,完成这些新成果的研究不是老专家,而是一批年轻人。他们是一项项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在所长王卫东稳重有序的主持下,于志勇、李文瑛、于建军、党志豪、阮秋荣、田小红、吴勇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专业语言将成果和自己的观点表述得主题明确、层次清晰,显示出了学术的严谨、规范。

通过这次的展示,我们看到,一批年轻的文物考古专家学者和工作者,通过一年的野外、资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锻炼,学术能力得到了迅速成长,他们将以开阔的胸怀,吸收各类信息,成为今后我区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新发现古代岩画249处

根据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我区目前共有古代岩画472处,其中新发现249处。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介绍,这些新发现的古代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及天山地区,昆仑山北麓也有少量发现,这些岩画受到了北方草原岩画文化的影响,其制作方式主要采取线刻、点凿、凹磨等手法,在阿尔泰山前石棚岩洞里,还有少量用赭石等绘在石面的绘画,也是古代岩画的组成部分,是欧亚山地草原岩画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现古墓葬4555处

通过我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我区目前共发现古墓葬4555处,单个墓葬近15万座。

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介绍,这些古墓葬主要集中在北疆地区的伊犁河谷、博尔塔拉河流域、阿尔泰山南麓以及整个天山北麓、天山南麓。从未经发掘墓葬的地表特征看,这些墓葬除了较少的宋元至明清时期的伊斯兰麻札外,大多数属于汉代之前,还有部分属于汉及汉以后的历史时期。

据了解,古墓葬在新疆的不可移动文物中,历来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次发现古墓葬,对今后全面深入探索新疆古代文化,奠定了一个重要基础。

古代城址汉唐时期最多

据我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区共有古代城址370处。其中,汉唐时期的数量最多,有255座。

她还说,目前新疆境内古代城址大致可分为汉代以前、汉唐、宋元、明清四个阶段,是新疆古代绿洲城邦文明、草原行国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考古价值。而汉唐时期的古代城址数量多,充分反映了当时西域政治和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研究新疆历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现实意义及价值。

最大规模文物考古新成果通览式著作将出版

我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文物考古新成果的通览式著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集成》,目前编纂工作已完成。

11月12日,2011年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上,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文瑛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这套丛书编纂的情况。她说,我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整查工作于2009年结束后,面对上万份野外照片、图纸、各种文字记录、数据表格、其他类型的信息资料,自治区文物局迅速组织业务骨干,成立了 “三普”资料整理小组,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力少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按照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六大类文物,编写成了内部资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为全疆各县市文物保护提供了完整、准确的资料。

这套丛书的特色是文物考古资料全面、内容广泛,信息量非常大,既考虑到学术历史,又注意吸收学术新成果。可以说,它既是一套为研究者提供基础材料的资料汇编,又具有学术前沿性,是反映新世纪以来我区文物考古新成果的通览式著作,为今后我区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保护和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将引起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