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体产 >

87岁老人全心付出不求回报 基层教练就要甘当铺路石

来源:人民网 作者:谢东樱 责任编辑:融合网 发表时间:2011-04-13 09:49 阅读:
核心提示:今年87岁的杜祥云老人,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一名普通基层体育工作者。37年的体育教师生涯,离休后25年的体育推广工作,60多个春秋中,他与“国家体育先进县”——突泉县体育事业中太多的“第一”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位体育教练、亲手制作第一批适用于教学的

人物小传

今年87岁的杜祥云老人,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一名普通基层体育工作者。37年的体育教师生涯,离休后25年的体育推广工作,60多个春秋中,他与“国家体育先进县”——突泉县体育事业中太多的“第一”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位体育教练、亲手制作第一批适用于教学的体育器材、挑头组建第一支业余速度滑冰队……

编辑感言

杜祥云老人的体育人生与新中国体育发展息息相关。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培养速滑苗子,再到离休后投身全民健身事业,杜老坚持了60多年。

困难时期,亲自动手制作教学器材,奉献的是青春热血;创建速滑队,自掏腰包打井,自学训练知识,凭借的是满腔热忱;离休后发挥余热,张罗资金建场地、买器材,填补网球、门球项目空白,展现的是老人对体育事业的鞠躬尽瘁。

付出,无怨无悔;坚守,始终如一。这些普普通通的基层体育人用自己的平凡,筑牢中国体育的基石。中国体育的辉煌正是由许许多多这样看似平凡的努力汇聚而成的,他们是体育界最可爱的人。

60多年前担任体育教师

当时每一件器材都经过他的手,每走一步都很尽力

每年春节,杜祥云家门口都会贴上一副由他手书的“新”对联,但内容却几十年不变:“自力更生日行千里,伸手等待寸步难行”。在儿女记忆中,这副并不像春联的“对子”伴随了他们的成长,概括了父亲犹如这副对联横批——“奋发图强”的人生经历。

1947年,杜祥云参加工作,开始从事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1950年,县里选派他参加兴安盟举办的音体美培训班,半年后被分到突泉县中学担任体育教师。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学校没有运动场地、没有体育设施,根本无法开展体育教学工作。

凭着一双手,杜老开始了他的体育人生。杜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教具:他买来垒球拆开后找材料照着做,找来破皮子缝成拳击手套,用柴草裹上麻袋做成体操垫子,把小石磨插在木棍两头做成哑铃……几年后,小到跳绳、实心球,大到单双杠、篮球架,各种体育器材一应俱全,体育教学已可以顺利开展。

“当时每一件器材都经过我的手,”杜老记忆犹新,“我很尽力,我这一辈子每走一步都很尽力。”

40多年前组建速滑队

自掏腰包打井浇冰,最后干脆连家都搬到冰场旁边

1970年冬天,白城地区举行冰上运动会,当时属吉林省管辖的突泉县也受邀参加。杜老临危受命,组建速滑队参加比赛。临时组建的速滑队从未在正规的场地上训练过,有的队员甚至只穿过自制的冰鞋。

从此以后,杜老结缘速滑,培养了包括于海波、崔彦伟等速度滑冰国家级运动健将在内的优秀运动员。

突泉位于东北地区,发展冰雪项目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可突泉是个小地方,冰雪运动基础设施薄弱,速滑运动在当地绝对是个冷门。参加白城地区冰上运动会归来的杜祥云陷入了深思:要为国家培养、输送速滑人才,速滑队就一定要坚持下去,而且还要办出个样子。

1972年,杜老率队组建了突泉县第一支业余体校速度滑冰队,他是这支队伍唯一的教练。虽然队伍的大旗扯了起来,可一个接着一个的难题等着他来解决。

没有训练场地是阻碍速滑队发展最大的绊脚石,要想浇冰场就要找水。杜祥云发现,附近的百货公司有一眼防火井,三番五次登门人家才允许他使用,可是抽水的柴油机却经常熄火。浇冰场都是在晚上,数九寒天,杜老常常在修柴油机时弄得浑身湿透。“吃点苦不算啥,关键是耽误事。”杜祥云想,“必须得有自己的井。”(责任编辑:融合网)

相关新闻>>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1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110105527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
    网站性能监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