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世遗 >

黔江:“遗产”交青年 非遗“救亡”现曙光

来源:黔江网 作者:封美丽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5-17 10:30 
核心提示:日前,记者随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部分成员一行,对该区内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传承情况进行验收。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

日前,记者随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部分成员一行,对该区内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传承情况进行验收。目前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闻背景——“非遗”濒临失传,“3211”模式救非遗

自《南溪号子》、《后坝山歌》、《马喇号子》等申报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以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区优秀的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黔江区文广新局推行“3211”模式,建立生态、基地、舞台三个传承体系。他们将区内各学校、相关单位确立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传承,并对传承情况一年一次总结,一年一次评比。其中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黔江民族中学、黔江新华中学、阿蓬江中学、黔江武警支队分别为《南溪号子》、《马喇号子》、《后坝山歌》、《帅氏莽号》、《向氏武术》的传承基地。

记者直击——把“遗产”交给青年一代,“救亡”现曙光

日前,记者随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部分成员前往黔江新华中学、民族中学、重庆旅游职业学院等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验收。各学校相关负责人向专家组成员汇报了本校基地传承情况,并展示了传承成果。

“太阳出来四山黄哦,站在高山望我郎罗(口罗)。”民族中学部分班级学生代表跟着领唱喊起了《马喇号子》,歌声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悠长婉转。“我们每周利用两天时间,对各班级文娱委员和爱好者进行培训,学会后再去教班里的其他同学。”黔江民族中学工会副主席曾庆权告诉记者,“我们还专门编写了校内教材,让同学们了解号子,才能投入真情实感唱好号子。”

来自《南溪号子》的发源地黔江鹅池镇南溪村的胡小艳和李林江,现就读于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今年刚满16岁,但他们喊号子已有近5年之久,并深得《南溪号子》传承人的真传。“这么多人在努力保护南溪号子,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而且学校里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学习喊南溪号子,我想它一定不会失传。”胡小艳说。

“非遗”专家——在学校进行传承,黔江区走在前列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进行传承,黔江区应是走在全市前列。”黔江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黔江区已经有非遗传承基地6个,新华中学全校师生中已有近3000人能够演唱《后坝山歌》,阿蓬江中学的《帅氏莽号》学员也已超过100人,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取得较大的成效。“各学校对非遗传承高度重视,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提升学生素质也非常有意义。”在看到各学校非遗基地传承情况以后,黔江区音乐与舞蹈家协会主席、黔江电视台副台长李卫东说,各传承基地都在传承的软硬件设施、传承方式上有了突破和创新,并且成效明显。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