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文 化 > 其他 >

QE将何去何从?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红娟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3-08-15 11:36 
核心提示:也许正因为日本的示范,QE的做法很可能在未来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而从非常规转变成为常规性的货币政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旦量化宽松成为更多货币当局的选择,考虑到汇率竞争,剩下的国家也很难独立于漩涡之外。

自2008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的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购买1000亿美元政府支持企业债券和5000亿美元MBS开始,近5年的时间里,美国已经推行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时至今日,主导QE的关键人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接近卸任,对世界影响至深的QE,又将何去何从?

为看清楚这一点,直观上要看美联储设定的6.5%的失业率和2.5%的通货膨胀目标何时能够达到。而这需要真正地理解QE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帮助有多大。恐怕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美国:QE使经济走上正轨了吗?

四轮量化宽松,从一开始的限定资产购买额度到不设上限的开放操作,伯南克的操作力度远比格林斯潘时代为应对当年IT泡沫和“9·11事件”的连续13次降息力度大。诚然,自200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形势比2000年前后要更为严峻,对于政策当局的应对无疑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考验。QE虽然不能算作伯南克的独家创举——早在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罗斯福政府就已经诉诸今天为我们所熟识的ZLB(零利率下限)政策,但毕竟世界远离这种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已久,当第一轮量化宽松推出之时,所有人的目光,或者期待,或者疑虑,无一例外地投向了美联储。

如今,时间过去将近5年,美国的量化宽松是否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去年9月QE3推出之前,学者出身的伯南克曾经用模型对前两轮量化宽松的效力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受QE之惠,美国在这段时期内比正常水平提升了3%的产出,多增了200万私人部门就业。

除此之外,美国5年期国债名义收益率已经自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超过5%的高点降至去年0.6%左右的历史低点,真实收益率甚至已经为负,反映出世界对于美元资产的安全性和美国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心。

宽松的货币环境某种程度上也催生了金融资产财富效应。每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后,美国股指均出现大幅度上涨,例如从2009年4月到2010年4月的QE1期间,美国标普500指数上涨了46%,2013年之后美股更是一路攀升,以标普100为例,截至《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稿,标普100上涨了130%。

而最近几个月内美国经济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势,更是使得前几年投向后者的跨境流动资本重新抽离,大有与制造业一同“回归美国”的意味。

应当说,这些年中,美国经济的气色相比次贷危机爆发之时已经好转很多,而欧债危机持续发酵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下滑也并没有过多地打乱其复苏的节奏。

但这一切是否都应当归功于伯南克的QE呢?(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