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广电 > 其他 >

坚持人民至上,构建安全屏障——天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

来源:未知 作者:胡廷康 责任编辑:胡廷康 发表时间:2020-12-24 17:45 
核心提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面对“攻坚战”叠加疫情“阻击战”和暴雨“防御战”的现实,天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高政治站位和清醒的思想认识,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不我

日前,融合网|DWRH.NET小编在甘肃省天水市人民政府官网“首页>要闻资讯>部门动态”栏目看到一则与甘肃省天水市人民政府相关委办局的消息,以下为该消息的文章标题、发布时间及其消息全文——

[自然资源局]坚持人民至上,构建安全屏障——天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 2020-12-15 16:06 信息来源: 天水市自然资源局 浏览次数: 310 字号:[ 大 中 小]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面对“攻坚战”叠加疫情“阻击战”和暴雨“防御战”的现实,天水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保持高政治站位和清醒的思想认识,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重于泰山的责任感,顶住压力、盯住重点、扭住关键,逆灾而行、迎难而上、向险而进,应对了挑战,经住了考验,较好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防于汛前,织密防护网,压实责任链

天水市自然资源局始终坚持地质灾害发生不分四季的理念,扭住地质灾害“两个80%”规律的关键特点,紧盯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不断健全责任体系,强化防范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防范未然。在地质灾害认定、核销专项核查工作基础上,于冻融期、汛前和汛期,及时安排县区和驻市地勘单位,启动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对脱贫攻坚易地搬迁安置点进行了重点摸排,健全完善了群测群防体系,更新了分级负责责任人,落实了各项防范措施。根据排查情况,及时印发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靠实了各级、各部门责任。通过事业单位招考和人才引进,选拔配备了4名专业技术人员,增强了工作力量,强化了组织保障。5月11日,召开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专题研判分析防灾形势,部署防治工作。疫情防控期间,采取线上PPT培训形式,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培训。印制群测群防APP公众版下载二维码的宣传挂历5万余册,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8·29测绘日、12·4国家宪法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契机,开展了集中宣传活动。安排一周时间在五县两区隐患点对卫星监测移动指挥车进行了调试演练。在麦积区五龙镇五龙初级中学举办了市区联合避险演练。认真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密切关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数据,及时与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开展联合视频会商,常态监测、及时预警,累计会商13次,发布预警120期3.7万条。稳步推进“六个人人”防灾体系实施,大力开展APP应用推广,累计下载2万余人次。组建基层一线救灾员队伍794支,与危险区群众签订协管协防责任书1.3万余份,凝聚了全民群防共治合力。5月11日至27日,赴各县区开展了地质灾害防范专项检查,检查乡镇19个、行政村41个,实地查看隐患点60处,走访农户95户,下发了督查通报,提出了整改要求,并对群测群防员逐一开展“地毯式”电话抽查,夯实了群测群防工作,在省自然资源厅巡查检查我市工作时,得到了充分肯定,并邀请市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负责同志在全省群测群防员培训班上为各市州参培人员进行了授课辅导,讲授了“天水做法”,推介了“天水经验”。

战于汛中,坚守第一线,筑牢安全堤

今年汛期,面对强降雨侵袭、暴洪灾害肆虐、地质灾害高发的严峻态势,天水市自然资源局重心下移,关口前置,与各级、各部门一道,部署在一线、调度在前线、防范于基层。及时编制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响应方案,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地质灾害IV级响应程序。在市领导带领下,驻秦州、麦积、清水、张川降雨集中区,调度部署防范工作。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保障领导小组,实行两班在岗24小时值守制度,发布红色预警7期,橙色预警9期,下发做好防范应对的紧急通知、撤离人员的紧急通知、开展隐患排查的紧急通知等系列文件。调度省自然资源厅派驻我市专家和全系统力量下沉一线,驻乡镇包村组指导防范应对工作,并采取分片区、分小组、全覆盖的方式,累计出动1546人次,出动车辆137台次,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四临”危险区进行全面深入排查,落实防范措施,提出处置意见,支撑应急处置。同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会同县区、乡镇,对危险地带群众,按照应转尽转、应撤尽撤,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原则,提早实行管控,提前转移安置,累计转移群众12293人。指导县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应急资金,调拨应急物资,租用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对危险程度高的灾情险情点采取紧急工程处置措施,成功避险多起突发地质灾害,高效处置灾情险情396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治于汛后,排除危险段,建设监测点

针对受灾情况,确定专人专职核对统计灾情险情损失等相关数据,第一时间安排各县区支撑应急调查的地勘单位,编写应急调查评估报告。在此基础上,结合省自然资源厅专家指导意见,加强与市发改、应急等部门衔接沟通,扎实编制灾害恢复重建规划,筛选了一批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搬迁避让项目和专群结合监测的隐患点,积极争取中央资金1多亿元,及时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推进危险地带排危除险工程、风险调查、隐患核查和治理工程、搬迁避让等项目实施,尽快消除隐患风险,构建安全屏障。

在此基础上,紧抓投资600万元的地质灾害防治专群结合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项目,第一时间会同省地质灾害环境监测院,邀请省级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先后两次对拟安装专业监测设备的隐患点进行筛选核查,确定了60处具有代表性、准确性、适宜性、危险性和可行性的隐患点拟安装普适性专业监测设备188套。及时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于9月7日顺利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省自然资源厅于11月16日对项目批复立项。目前,已完成实施单位和监理单位招投标,随时互联互通、可视对讲的全市自然资源系统标准化值班室已建成。普适性专业监测设备安装正在抓紧推进当中。

演于平时,实战提能力,宣传造氛围

按照自然资源部要求和省自然资源厅部署,天水市自然资源局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宣传、培训不得少于辖区内隐患点总数90%的硬指标要求,及时制定任务分解方案,制作演练背景、宣传物资,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演练、宣传、培训工作,并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专项工作启动后,天水市自然资源局及时跟踪问效、常态督促、实地指导,各县区自然资源局逐镇动员、逐村组织、逐点开展。利用汛后有利时间,集中全系统精锐力量,全覆盖开展了地质灾害演练、宣传、培训活动,举办了群测群防员专题辅导培训,做到了平战结合、人人参与,使广大群众在经历今年灾害多发的洗礼和考验后,通过实战演练,再次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提升了避险自救意识,熟悉了逃生路线、避险场所,提高了避险能力,在全市营造了浓厚的防灾减灾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胡廷康)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