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Instagram收购案的背后:移动互联网的胜利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2-04-10 19:35 
核心提示:2010年10月6日,Instagram登陆苹果App Store,当年年底就获得100万用户。如其他社交领域的成功产品一样,Instagram的成功也带着马太效应:2011年6月用户量突破500万,当年9月达到1000万关口,最新的注册用户数据则是3000万。

 Facebook周一宣布斥资10亿美元,以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图片社交分享平台Instagram。这个消息很快成为了硅谷最大的焦点,对Instagram本身、硅谷创业圈以及Facebook而言,这笔交易都具有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对创业公司Instagram而言,这是图片社交的胜利,便捷、跨平台与社交是他们成功的三大要素;对创业领域而言,这是移动互联网的胜利,智能手机让创业公司可以触及数千万甚至上亿用户,10多个人的团队就能实现十亿美元估值;对Facebook而言,这笔交易可被视为主动防御,即可化解一个潜在的威胁,又能改善自己最弱的图片分享体验。

13个员工与10亿美元

Instagram是典型的硅谷创业成功故事,如果将旧金山算入广义硅谷概念的话。两个年轻人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和麦克·克雷格(Mike Krieger)希望将他们之前的HTML5项目Burbn元素转移到移动图片分享领域,因而在旧金山创建了新创业公司Instagram。 通过Instagram应用,用户拍摄照片后可通过内置滤镜进行艺术化处理,然后实时分享到Instagram图片社区、图片网站Flickr、Twitter、Facebook上。

2010年10月6日,Instagram登陆苹果App Store,当年年底就获得100万用户。如其他社交领域的成功产品一样,Instagram的成功也带着马太效应:2011年6月用户量突破500万,当年9月达到1000万关口,最新的注册用户数据则是3000万。与用户量一道疯狂增长的还有图片数据:去年7月图片上传量达到1亿大关,仅1个月后就突破了1.5亿张。

去年年底,Instagram被苹果评为“2011年度iPhone最佳应用”。在获得成功后,Instagram顺势开始了扩张。上个月,Instagram的分享选择悄然增加了中国新浪微博,这是他们首次在海外市场进行扩展。而上周,Instagram宣布推出Android版,进军目前智能手机领域占有率最大的谷歌阵营。

Instagram的估值也随着产品的成功迅速飙升。去年上半年的第一轮融资,Instagram筹集了700万美元,当时用户只有175万人,而上周媒体报道称,Instagram即将完成5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估值达到5亿美元。红杉资本领投了本轮融资。值得一提的是,被Facebook收购时,Instagram的创业团队仅仅只有13个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家估值达到10亿美元,而员工数不到20人的公司。

便捷、跨平台与社交

Instagram的成功首先契合了智能手机崛起的大势。用户用智能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分享足迹与感受到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平台,而照片显然是其中最有吸引力的要素。数据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以及拍照功能的显着提升,iPhone已经取代传统照片成为了Flickr上最大的照片来源。而Instagram的便捷拍照分享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最大的体验。

跨平台社区则是Instagram成功的第二大原因。与单一的Twitter、Facebook或者新浪微博内置拍照分享功能相比,用户在Instagram上有更多的分享选择。用户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同时分享在Twitter、Facebook或者Flickr上,因此Instagram的多平台分享功能,为不同社交平台的用户节省了繁琐的操作。一位不愿具名的Facebook图片管理应用开发者对新浪科技表示,“Instagram的成功就在于便捷前期拍照处理和多样化后期分享”。

社交功能是Instagram成功的第三大因素。图片处理功能并不是Instagram的独家杀手锏,如今大多数拍照应用都加入了内置滤镜功能,Camera+等应用甚至加入了专业单反功能,而苹果iPhoto和Adobe的PS Express则提供了更为多元的图片处理选择。而Instagram图片社区则给用户提供了基于图片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Popular”功能中欣赏其他人的佳作,点评自己好友的图片,还可以通过图片关注好友实现社交。(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