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工信 > 移动互联网 >

网络社区的公民责任与官民互动(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田享华、徐倩、张送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3-23 12:45 
核心提示:比如浙江钱云会案,即便公安机关几次澄清其为普通交通事故,网络的质疑声也至今不绝。相比最初的被动应对,地方政府在承担压力的同时也在调整处理方式,到后来默许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

比如浙江“钱云会案”,即便公安机关几次澄清其为普通交通事故,网络的质疑声也至今不绝。相比最初的被动应对,地方政府在承担压力的同时也在调整处理方式,到后来默许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教授领衔的“公民观察团”介入,地方政府对此的宽容也一度为外界所认可和赞赏。

作为上述观察团成员之一的斯伟江律师就告诉本报记者,“公民观察团”毕竟还是新事物,在面世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而后期的司法审理也在外界的关注下作出趋好的处理,这说明国家、社会之间对话和交流的空间在拓宽,“当然,这不能说地方政府主动配合了观察团的活动,毕竟他们也没有义务配合。”未来,斯伟江对这种空间的扩大与渠道的通畅表示乐观。

仍在持续并引发热议的“微博打拐”事件则为这种乐观提供了较强的支撑:由于建嵘和薛蛮子等人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被拐儿童”在微博方兴未艾之时抢夺了大量眼球,不仅吸引了普通网民的积极参与,还获得了众多影视明星、社会名流的网络配合,专司此事的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也在网上予以支持,并联系地方警方关注。部分兼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微博用户加入进来,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歌手韩红通过微博,积极撰写关于“严厉打击和惩罚拐卖儿童案”的提案。

2月28日温家宝进行在线交流时透露了他从网络了解到这些信息,“我在网上注意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了,有的网民经过拍照上网来暴露许多流浪儿童的问题。”为此,温家宝已经责成民政部会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他认为“这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但只要地方政府、各级部门动员起来,再加上人民群众的关注,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网民通过新媒体新技术发起一项社会活动,最终惊动总理并作出指示,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还不局限于此,2月底3月初,于建嵘、薛蛮子及壹基金战略发展部总监廖羽翎赶赴红河州红河县垤玛乡,与红河州委宣传部部长伍皓会合,前往探望该乡最贫困的寨子,记录外出乞讨村民家庭的真实生活。同时,于建嵘将与壹基金协商,准备创办红河“童话园”,从根上解决流浪儿童行乞的问题。

如果项目最终落实,这当然是这一次网络行动较为圆满的结局,更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体现。实际上,参与此事的伍皓不仅襄助打拐,他本人也是积极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官员,他在担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提倡政府部门开设微博账户、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均获得较好的反馈。他曾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在率先做一些尝试,利用好这些新兴媒体。以后还会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比如云南州市一级的新闻发言,也在利用这些渠道。”对于众多舆情,尤其是网络批评意见,伍皓也主张一分为二,可以学习其中的理性建设性的部分。

责任共担机制有待形成

在“微博打拐”等个案正在朝着制度化方向运转的同时,更加宏观和成熟的舆情应对机制也亟待建立。虽然《危管报告》称,危机舆情发生后主体反应速度较快,与媒体沟通意识较强,近半数在事件发生或曝光的当日就进行了积极的干预;危机干预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本地政府,还常常牵涉上级政府部门,2010年由两级及两级以上组织进行干预的事件占影响较大的危机舆情事件总量的43%。

但从各项具体危机管理能力来看,政府方面研判能力总体表现不佳,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整体表现不稳定,从总体沟通能力来看表现平平,在应对危机舆情事件时不善于运用新媒体,议题管理能力表现欠佳,不注重事后的危机恢复管理。为此,谢耕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危机舆情监测,提高危机舆情预警研判能力;提升新媒体的运用能力;转变危机管理观念,注重与受害方的沟通;提高议题管理能力;重视危机舆情事件之后的形象修复。

在顾丽梅看来,公民网络参与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参与推动了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使民主行政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参与对新时期的地方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学界和政府管理者去探讨与思考。

当然,顾丽梅也认为,在网络参与的环境下, 政府不是简单地对不同声音和不同需求分别做出承诺。相反,政府应当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 积极了解来自社会的声音,通过网络把民众组织起来,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他人的利益,使得各部门、各利益集团和各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参与建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建立在有效参与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责任共担的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新闻关注排行榜

热门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