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融合网首页 > 电力 > 其他 >

清洁能源会给亚洲国家带来新一轮繁荣吗?

来源:腾讯绿色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admin 发表时间:2011-06-28 18:53 
核心提示:西方社会发明制造了汽车,引领了太空竞赛,还发明了互联网。这些创新中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社会,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入了新领域。

可再生能源有可能会改变亚洲社会,但有赖于可再生能源的领导者能否进一步的发展。

西方社会发明制造了汽车,引领了太空竞赛,还发明了互联网。这些创新中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社会,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人们带入了新领域。

然而,现在是亚洲领导下一场革命的时候了:清洁能源革命。

几个星期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可满足全球80%的能源需求。亚洲在这方面极具发展潜力亚洲:一直在迅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逐渐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的首选目的地。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近已将中国列为清洁能源投资吸引力最高的国家,印度排名第三,美国则位列第二。皮尤慈善信托基金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融资增长至2430亿美元。其中,亚洲是增长最快的地区,清洁能源投资攀升至828亿美元,比2009年增加了33%。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及其他清洁能源上的投资达544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的投资不及中国,为340亿美元。

为什么亚洲国家风起云涌地转向投资和生产清洁能源?

首要动因是经济增长。许多亚洲国家在达成其发展目标的同时,还在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他们认为,在创新上投资可以领跑全球清洁能源市场。举例来说,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组件的最大生产国。菲律宾宣布,到2030年要成为世界最大的地热电力生产国。与此同时,在印度,成立于1995年Suzlon公司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

第二个动因是能源安全。许多亚洲国家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这意味着他们的能源安全要受制于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此外还有美国和德国)。但是,没有一个亚洲国家是主要石油出口国。

亚洲的一些国家,特别是中国,都严重依赖煤炭这种有限的、又备受关注(尤其是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的能源。此外,日本最近的核泄漏事故也在提醒全世界关注核能应用所可能引发的低概率高影响力的风险。因此,许多国家正在转向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可以在当地生产,风险低,而且几乎可以无限供应。

向可再生能源转变的第三个动因是气候变化。最近,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体验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无论是菲律宾致命的台风,中国的干旱,还是巴基斯坦的洪水。如果气候变化仍得不到抑制,那么这类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预计还会增加。

(责任编辑:admin)
    • “扫一扫”关注融合网微信号

    免责声明:我方仅为合法的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所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融合网不对其发布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不保证内容满足您的要求,不保证融合网的服务不会中断。因网络状况、通讯线路、第三方网站或管理部门的要求等任何原因而导致您不能正常使用融合网,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发布的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融合网目前各产品功能里的内容)仅表明其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的立场和观点,并不代表融合网的立场或观点。相关各方及作者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分享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立场,更与本站立场无关。相关各方及作者在我方平台上发表、发布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其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交易等方面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并承担相应风险。

    根据相关协议内容,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已知悉自身作为内容的发布者,需自行对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负责,因所发表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等所引发的一切纠纷均由该内容的发布者(即,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承担全部法律及连带责任。融合网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相关栏目上所发布的涉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经相关版权方、权利方等提供初步证据,融合网有权先行予以删除,并保留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的权利。参照相应司法机关的查处结果,融合网对于第三方企业用户所发布内容的处置具有最终决定权。

    个人或单位如认为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在融合网上发布的内容(如,字体、图片、文章内容等)存在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应准备好具有法律效应的证明材料,及时与融合网取得联系,以便融合网及时协调第三方企业注册用户并迅速做出相应处理工作。

    融合网联系方式:(一)、电话:(010)57722280;(二)、电子邮箱:2029555353@qq.com dwrh@dwrh.net

    对免责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融合网所有。

    相关新闻>>

      今日头条

      更多>>

      热门关键字

      关于我们 - 融合文化 - 媒体报道 - 在线咨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20 融合网|DWRH.net 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dwrh@dwrh.net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094号 京ICP备11014553号